周有财
去年,根据全市各县(市、区)和周边三省九县的发展态势及我县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到2020年将我县建成30万人口规模区域中等城市的战略部署。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冷静思索、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发挥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优势,增强经济支撑力,又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一、打造三十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必须强化经济支撑
(一)力促特色产业升级,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丰富的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有色冶金、非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发展蚕桑、茶叶产业,大力培育引进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和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構筑起以矿产、蚕桑、茶叶等特色产业为支柱,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钨、钼、钒、石英、石灰石“五朵金花”系列矿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努力五年实现矿业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围绕蚕、茶、林、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扶龙头、创品牌;转观念、活机制;兴科技、提效益,力争五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二)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利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打造的契机,不断提高我县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开展“产业提升年”活动,坚持不懈抓好六大主导产业招商,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尝试举办修水特色产品商贸博览会,以会招商、以产招商、以商招商,强力吸纳各类生产要素,突出招大商、引巨资,要以大企业、大项目的崛起与聚集,推动城市扩张发展。
(三)繁荣商贸市场,为城市发展聚集兴旺人气。推进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以县城中心商圈为核心,以大型专业集散市场为纽带,构建商贸流通新格局,以此来聚集吸引人气。一要提升老城区中心商圈档次,积极引进全国的知名超市、商业物流企业、品牌专卖场(店)入驻修水,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和品牌服饰、数码电子、家电、轿车等消费热点,使区域内居民不用到南昌和九江主城就能购买到同质同价的高档品牌商品。二要继续培育发展大型专业集散市场,将宁红国际商贸城、赣北农副产品小商品批发市场、达星国际商贸物流城、鹏创汽车贸易城、江南国际茶城这五大专业市场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市场。三要依托大型集散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把修水打造成特色产品集散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四)搭好园区平台,为城市发展夯实坚实基础。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园四区”的格局,面积达到了13.76平方公里,我们要按照各园区的产业定位,依托龙头企业,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优化园区周边环境,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为城市发展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打造三十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必须完善城市功能
(一)按照“中心城区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的湘鄂赣三省九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域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大修水”城建格局,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十分注重“六组团”之间的功能和基础设施对接,中心城区与集镇建设的功能互补。
(二)全力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心、两河、六组团”的“大修水”城建格局,加速道路的新建、拓宽、延伸和改造工程;加强集中供热、供水管网和电网、通讯网络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居民小区建设,扩大城区居住面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三)注重城市特色和风格的整体塑造,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物、建筑群,提升城市品位。
三、打造三十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必须充实城市内涵
(一)充分挖掘研究“古色文化”。进一步加强对“山背文化”、“诗书双绝”黄庭坚及陈门“五杰”和“宁河戏”等“名迹”、“名人”、“名戏”的研究和宣传,塑造修水新的历史人文景观。
(二)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修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这里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全县有10万余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0324人。我们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把修水人民革命年代那种追求真理,不怕牺牲,意志坚定,敢创奇迹的精神和气魄化为新时期推进修水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成为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三)同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文化体育、餐饮住宿、医疗卫生、娱乐购物等大型场馆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四、打造三十万人口区域中等城市必须巧借“外脑”发力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需要以高科技装备作为依托,除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来具体实施。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大胆地吸纳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是城市发展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可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外脑”智慧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变对人才的传统管理方式,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实现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创新,营造宽松的创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