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富
摘要:建筑思维是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正确的选择思维模式的路径并对该路径进行控制能够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对设计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思维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设计方法;思维模式;路径选择
思维模式的路径选择工作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工作,合理的进行路径上的选择能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如何将现代的设计技术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成为建筑设计师在新时期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由于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工作性质较为复杂,因此在对思维模式选择时,必须对具体的工作进行分析,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科技技术的指引选择出合理的思维模式。
一、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
在早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工作主要依靠人类的直觉和经验来完成,人们从事物中获取灵感,再将这些灵感运用到建筑中去。进入20世纪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涌现出来,为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设计工作也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设计师必须对所用的材料和施工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得出最终的结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投入到了设计过程研究中。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研究者对城市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建筑建设展开了深入研究。
进入到新世纪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计算机也成为了协助设计师完成工作的重要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能够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更好的诠释,设计师只需要输入相关话题,计算机就能轻松的找到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但此时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计算机相配合,更好的完成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虽然能够模拟人脑进行设计,但其在设计的过程中是以树形图的模式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而人脑是通过归纳总结来得到相关的结论。这就如同爬一棵树,计算机在爬树之前会将整个树纳入到自身的系统中,对数的形态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最佳结果,但这一方法可能与实际的爬树情况不符。而人会对树的整体形态进行浏览,迅速找到可以攀爬的枝干。在这一过程中,人脑与电脑的特点均充分的显示出来。但如何加强二者的沟通,还需要设计师做进一步的考虑。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不断变化,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在选择设计思维模式路径时,设计师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完整的分析,运用哲学思考的方式找到思维路径,从而在最大限度上节省路径选择的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思维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控制
思维模式路径的选择与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关系。建筑设计工作发展至今,其中包含的元素越来越多,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因此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完成思维路径的控制,从根本上保证设计工作的合理性。思维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对思维模式进行选择时,必须对环境因素,建筑条件,设计条件以及其它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思维模式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一)环境心理学思维
建筑环境是影响建筑设计的关键性因素,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工作不仅包括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分析,也包括人文环境和施工环境的分析,在设计中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协调,保证设计工作满足环境的要求。设计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环境心理学,完成环境分析和规划等一系列的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设计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的感受,将设计工作建立在满足人文环境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建筑的现代化需求。
(二)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工作中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内容也相对复杂,在设计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因此设计师必须建立哲学思维,解决单一与多元之间的矛盾、简单与复杂间的矛盾以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矛盾。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所面对的是多空间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建筑设计更加和谐,提高设计的合理性。
(三)整体设计思维
虽然设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其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建筑的完整性,使众多的元素在同一空间中和谐共存,满足空间整体性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要建立整体设计思维,完成多元素的分类与整合工作,对重点材料的数量和比例进行重点分析,保证其满足建筑整体性的要求。整体设计思维的建立并不是要求设计中平淡无奇,只注重整体的建设,而是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达到局部与整体间最和谐的状态。既满足重点突出的要求,也满足整体建设的需要。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地理环境上的限制来进行,保证建筑材料与外界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布局,提高城市和谐度。
(四)参数控制思维
参数的调节是设计中的又一主要工作,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利用计算机对其相关的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设计的最初阶段,设计师要完成相关参数的设定,以此来完成建筑整体格局的控制。在选定设计方案,要对原始设计中的参数进行调节,满足美观、规范等方面的需求。参数控制思维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突破。这种思维模式拓宽了设计师的思维空间,提高了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地位。在对参数进行调节的过程中,设计师能够对复杂的形式进行控制,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参数调节工作的进行也使得建筑的形体得到优化,有利于比较方案的建立。
(五)性能反馈思维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空间设计的进行多依靠设计师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复杂空间的演变中,设计师很难做到空间内活动的还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所具备的模拟功能能够完整再现复杂活动的过程,使空间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设计工作还停留在平面阶段和简单的多维设计阶段。因此设计师必须建立起反馈思维面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不断的出现人们的视野中,其中Agent技术就是一种模拟复杂环境的技术,应用该种技术能够对人和建筑的尺寸进行完整的描述,提高了设计工作的准确性。
结语:
建筑思维是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对设计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中,设计师往往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经验来完成设计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逐渐走进了设计师的视野,设计工作也变成了设计师与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具备环境心理学思维、哲学思维、整体设计思维、参数设计思维以及性能反馈思维等,以此来提高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设计工作满足现代建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敏,冯佳,杨佳,童茜.试议BIM技术给建筑设计行业创新整合带来的影响[J].中国勘察设计,2015(01).
[2]胡帆.建筑设计可拓思维模式及创新方法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5(04).
[3]刘圆圆,肖楠.注重思维与能力共同发展的建筑設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35).
[4]孙曦.建筑创意·创意建筑——建筑设计中的创意理论和实践研究[J].中外建筑,2012(05).
[5]张建新.建筑信息模型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中应用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