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人文精神

2015-10-21 17:21殷丽霞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精神

摘 要:甘肃省张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浓厚,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挖掘和继承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张掖人民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 人文精神

张掖市的历史遗存丰富,其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这些文化遗产形象地体现了张掖地域各族人民的内在精神。这些文化遗产融民族性与普罗大众性于一体,是丝绸之路文化、山水自然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结晶。张掖非物质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中生成、孕育、传承的地域性文化,蕴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它深深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是构成张掖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包容的精神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站。是中原地区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咽喉要冲。作为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经略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多文化的共生、存异是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路径。如张掖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县罗城乡的铁芯子”,起初人们只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铁芯子的表演形式、制作工艺、演出内容处处显示出民间艺人的创新和海纳百川的精神。

张掖地处甘肃、青海、内蒙古交界之处,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龙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地域特色,这种鲜明的地域个性孕育了张掖特有的非物质文化。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人为适应牧业民族逐水草而居,游牧于茫茫戈壁滩,并且处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中,经营畜牧业,与其他藏、蒙古、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所产生的,虽然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但其服饰还是保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特色。

二、坚毅、淳朴的人格情操

张掖的非物质文化中,有些项目是人们与大自然抗衡的结果。如高台县的大禹治水祭典、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裕固族祭鄂博等都是老百姓在面对大自然无助时而产生的祈求神灵保护的一种美好愿景。同时张掖五千多年的农耕历史,培育出了张掖人淳朴、厚道的人格情操。比如山丹念宝卷、民乐民间故事、临泽民间故事等都包含了尊老敬老、清正廉洁、除暴安良、宣扬因果报应思想、褒奖普通劳动妇女优秀品质的价值文化观。

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张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张掖38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共性、文化融合等特点,如民乐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民间故事”、高台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民间故事”、临泽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泽民间故事”等,多为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向往美好生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伦理精神,如大公至正的“国尔忘家”精神,人格独立的“坚强不屈”精神,大智若愚的“厚德载物”精神, 廉洁奉公的“执法不阿”精神,奋发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已经溶入我们民族的精神之中,至今大量地、鲜活地藏匿于民间,埋藏在老百姓的心灵深处。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存在,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共建美好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和谐、融洽的民族精神

多文化的和谐并存,为张掖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养料。不同民族间文化内容、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形成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和睦共处、共同创造等张掖特有的人文精神。如张掖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民歌”, 在曲调和行式上,一方面继承了古匈奴的某些特色,另一方面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许多特点,并把这些曲调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汉、藏、蒙古、回等11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至今这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种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裕固族语言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工程”全国试点抢救保护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婚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口述文学与语言等9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和名录,使该县成为甘肃省在国家、省级保护项目名录中列项档次最高、数量最多的县份。同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已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人;建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裕固族服饰传承培训基地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1个、乡镇传承培训点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厅2个。它们不仅仅是传承了民族文化,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理解的桥梁纽带。

四、求真、向善的文化精神

在张掖这条文化历史长河中经过历史的淘洗保存下来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一种求真、向善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即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如张掖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州区黄河灯阵”, 是春节期间在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唯一流行的一种由民间祭祀演变而来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灯阵祈祷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张掖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张掖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精品。如临泽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仙马子” ,“是西北地区社火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在临泽从唐代起就已出现。反映的是八仙传说故事内容,道具在当地称为‘马子,因此,在临泽,把这种社火形式称为‘八仙马子。 在临泽主要流传于黑河沿岸蓼泉、平川、板桥、鸭暖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其中以蓼泉镇湾子村最为著名。目前,临泽县蓼泉镇湾子村的‘八仙马子尚有传承人,相关器物、演出文本保存完整。其它乡镇的‘八仙马子已均无传人”。甘州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明代由陕西传入,至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表演用的各类木偶和道具均由自己制做。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的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该木偶戏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对培养我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殷丽霞(1979-)女,甘肃省张掖市人,中共张掖市委党校文化学教研部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