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等因素,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音乐欣赏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客体的深刻挖掘,通过音乐欣赏主体的组织与引导,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熏陶,使气质获得升华。那么,欣赏音乐如何依据学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正确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
一、借助想象创造意境,激发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想象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旋律,启发他们通过设身处地地构思、描绘、联想,以获得鲜明生动、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说出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与“画”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欣赏作品所透露出的美。
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春到沂河》时,教师简单地介绍:这首柳琴独奏曲描绘位于山东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老师适时地质疑: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怎样的情景呢?这时,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有的说:“我仿佛在河边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田间劳动的人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田间去愉快劳动,播种下春天的希望,渴望来年能获得累累硕果……”等等。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想象产生的创造性教育效果。
二、借助即兴创编训练,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创编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也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创作方式,具有强烈的愉悦和渗透作用,应该渗透到各个环节的音乐教学当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因而,音乐欣赏中教师若能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能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全身心地投入乐曲中,从而主动、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艺术形象。
例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我先借助电视画面带领学生走进令人神往、广阔无垠的蒙古大草原迷人的景色中,然后播放音乐。在美丽草原的背景下,让学生随着音乐联想和想象作出骑马的动作。此时学生俨然将自己“幻化”成了草原骑兵的形象,或扬鞭催马,或甩鞭闲牧,有的则表现骏马飞奔,这些动作随音乐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因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对感官的刺激,既自然地帮助了他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表现欲望。
三、借助乐曲的内涵,形成学生判断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音乐的感知是审美教育的基础阶段,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标准,还应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审美判断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所包涵的德育因素,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确立自身的行为准则,获得对生活的正确判断,从而将学生引入正确的审美轨道。譬如《牧童短笛》,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互相嬉戏的场景,全曲透露着浓浓的、美好的生活气息。在欣赏中,让学生从旋律中去说一说、悟一悟,你对这种生活的想法。有的同学说:“我觉得生活在这种美好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的环境里,是一种幸福”;有的同学说:“我很羡慕牛背上牧童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一种惬意、快乐的日子”;有的同学还说:“我仿佛已经骑在牛背上也吹起了快乐的笛子,闻到了泥土的沁香,听到了大自然的呢喃”……结合生活实际去谈一谈教学活动,拉近了音乐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点。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实现音乐审美育人功能和无穷的审美功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音乐,在多听、多唱、多做、多动、多想、多辩的过程中享受美,逐步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进而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让美的音乐旋律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
(本栏责任编辑 李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