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使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明确了方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基础”课教学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精神。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基础”课教学中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其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十八大;“基础”课;三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精神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具体课程,这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基础”课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大学生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治观进行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教学的理论。从实践中来的“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必须走进人们的实践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非常有必要将“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运用于“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基础”课教学中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党的“三个自信”的精神实质,并运用于自身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基础”课融入“三个自信”教育,是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之所需
就“基础”的课程教材内容而言,“三个自信”精神的内容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教育的课程,基础课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要把“三个自信”理论的相关内容,作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贯彻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去。纵观教材内容,很多内容与“三个自信”精神内容密切相关,这些观点分别体现了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联系。在“基础”课中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精神教育,是一个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基础”课中践行 “三个自信”教育,需要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对于大学生的“基础”课的教育教学,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抓好“基础”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基础”课教师必须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進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因此,“基础”课中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精神教育,需要具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基础”课中贯彻落实党的“三个自信”精神教育,要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上下功夫
增强“基础”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是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基础”课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基础课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断激发自己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思想感情,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基础课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基础课教师在以德育为先的前提下,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三个自信”的内涵
(一)道路自信
在前进的道路上,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尤为重要,因为道路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能凭空先下一个定义,凭空地设计一个模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坚持符合国家国情的原则。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前进道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看这条道路是否能够促进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是否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面对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面对西方不同国家自以为是的种种责难,我们完全可以用雄辩的事实予以回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成果,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发展成果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在伴随不停地唱衰“中国崩溃论”的歌声中,真正唱响的是让世人着迷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二)理论自信
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中国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产生的科学理论成果。在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前进,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三)制度自信
一个国家正确的制度指引着这个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制度一旦形成,表征的是遵照执行,而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国家在制度设计上,一定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度设计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一定要适合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一定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各项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新局面,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五、“基础”课中贯彻落实“三个自信”精神教育的教学路径
(一)“三个自信”精神实质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基础》课程中,涉及与“三个自信”精神内容相关教育内容时,需要认真分析,善于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关联点,结合基础课教材内容,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将“三个自信”精神实质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
(二)进行“三个自信” 的专题式教学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开展“三个自信”专题式教学。开展专题式教学,必须以“基础”课的教材内容为依据,为核心,紧紧围绕相关联的教材内容展开。 “三个自信”专题式教学只是打破以往的教材章、节、目的限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教材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体系,由授课讲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炼与整合,针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有利于形成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的“三个自信”专题内容,专门围绕“三个自信”的理论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在于体现了内容不变,形式多样,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陈松,男,仡佬族,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