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娜
摘要:面对全球国际化浪潮,为了使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本文从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国际化战略 对外贸易
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我国制造业要取得长久的发展,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逐步融入到国际从分工体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概况和特征
200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4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2006年的3.1%提高到2009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看,呈现如下的特点:
(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
轻制造业主要是生活资料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38.25%下降到2009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5.32%上升到54.04%,尤其是2006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由于计算口径等原因,我国与日本等国相比,重制造业比重较高,但可从中发现的基本趋势就是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
(二)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
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为主。第二輪增长周期始于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6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这是消费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必然出现的结果。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是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过程。
由于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重工业当中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年,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所占比例下降了5.06%,加工业却提高了4.93%,而原材料工业则略有下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比,2006年为1:2.1:2.10,2008年这一比值达到1:2.77:3.09,产业呈现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级的特征。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刚刚开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企业国际化起步阶段相比,国内外环境已相去甚远。国际环境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出口贸易,虽然在许多领域已经对外企开放,但是国内企业长期受到保护,未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国际化战略不得不提上日程。与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相比,我们的企业更多是被动适应国内市场方面,我国市场本身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国内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便宜,出口加工制造业具有天然优势。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制造中心迁移到我国,既利用了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又能发掘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寻找灵活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要注意国际化模式的动态调整。
(一)贴牌战略模式
从我国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家电产品在制造业中占有的比重迅猛增加,对于这类制造业产品,我国企业应实施贴牌战略。实施贴牌战略有很大的优势。首先,我国许多厂家品牌影响力不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又没有资金去拓展销售渠道,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畅,因而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实施贴牌战略有利于我国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总体来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核心技术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而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再次,有利于我国企业摆脱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前世界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我国企业还没有能力承担这种新技术快速淘汰的风险。通过“你拿过来,我仿照生产”的方式,我国企业不必承担技术淘汰的风险。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为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基地已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战略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可以实现最初的资本积累。
(二)海外投资模式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是体现在海外投资方面。根据制造业的特点,海外投资模式在重工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具有一些优点:一是企业可通过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目标市场,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在此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直接扩大产品出口,通过直接掌控海外销售获得流通领域的可观利润,还能直接了解市场信息。三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对于我国企业具有吸引力。四是对于部分大型企业而言,设立海外营销渠道,有利于全面考虑进出口和国内外市场可利用的资源。五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还能够为国家出口创汇,并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模式
制造业技术创新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方式。其中通过自主创新方式获取的先进技术,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使自己处于较强的竞争地位,并形成创新的辐射和聚集等效应,但自主创新需要很强的技术条件,市场风险大。而模仿创新通过学习、模仿创新者的最新成果,集成和转化为自己的创新点。模仿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的后倾性,即将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上,同时所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小。合作创新方式是指中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研发而获取创新技术的行为。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情况,可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取制造业创新性技术。为此,一是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学习和模仿能力。二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利用第三方智力,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速度。三是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四)信息化模式
对于我国钢铁、化工、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性制造业企业,实行信息化模式尤为重要。所谓的信息化模式,是指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借助信息化模式可加快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采用集中一贯管理模式和制造执行系统,贯通了订单计划到作业计划的技术,加上它雄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基础设施,首先在我国大陆钢铁行业成功建成了整体产销管理系统,并很快发展到企业资源的全面规划、电子商务、经营决策支持等纵深领域。
(五)绿色制造模式
从保护国际环境出发,我国企业应向绿色制造模式发展。所谓的绿色浪潮,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的群体意识。创造绿色消费的宏观环境,培育绿色文化,进行以绿色产品为主要标志的市场开拓。这种绿色消费浪潮,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各国消费者的认同。在绿色浪潮中,企业发展目标开始了与环境目标的融合;企业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开始了与绿色生态理念的融合;这种绿色浪潮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绿色制造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并提出明确的生态要求。当前,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家电、绿色家居、绿色包装、绿色建材、绿色环保汽车,绿色节能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制造业下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设备支撑。这种巨大市场需求不仅给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给制造业提出了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绿色制造模式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两方面来研究其必要性。
从国际贸易看:近年来,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要有“绿色标志”认证。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极为苛刻的产品环境指标,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绿色制造业的发展。确保产品的制造过程能够满足绿色认证的要求。
从国内需求看:洁净生产和净化环境的要求亟须烟气脱流装备,水资源的匮乏亟须绿色水资源洁净装备;环境污染的控制亟须清洁能源制造设备,小至眼镜架的生产也亟须无焊药一次成型焊接设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依旧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活动日趋活跃,我国制造业融入到国际经济分工体制之中。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还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从中长期来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企业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开拓思路,打破思维定式,把我國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