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生长猪采取舍饲的方式,使其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通过饲料供给。如果饲料的营养水平比规定的饲养标准低,则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从而导致发生咬尾症。另外,日粮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比例失衡,如含有较少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缺乏B族维生素,或者比例失衡,都能够导致猪发生咬尾症。
环境因素:猪属于恒温动物,舍内空气的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都会对猪造成影响。当舍内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加之相对湿度较大,导致猪的散热受到影响,从而使其感到烦燥不安,形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猪舍通风较差,使舍内含有浓度过高的有害气体。舍内含有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来自高密度饲养的猪在呼吸、生产和排泄过程中产生有机物分解后的产物,也就是由于环境卫生太差而导致。此时如果舍内通风较差,就会导致这些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猪只通过呼吸就会将其吸入体内,从而造成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猪群不安定,从而引起咬尾症的发生。
管理因素:仔猪更换饲养场所或者进行分窝时,由于没有很好的适应环境,加之不同窝的仔猪混在一起饲养,相互不熟悉,且体重存在差异,导致体质较弱、体重较小的仔猪经常成为被咬的目标,只要有仔猪被咬就会诱使其他仔猪共同进行撕咬。此外,管理方面还可能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发生应激。猪群饲养数量要适宜,并根据圈舍面积确定猪的饲养密度,主要是以不影响生长、不拥挤和能够正常饮水、采食为原则。如圈舍面积狭小,而饲养密度过大,是每只所占的面积较小,导致彼此间接触的次数、机会明显增多。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的饮水、采食而彼此争抢,加之其运动受到限制,且舍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导致其烦躁不安,使彼此间更容易出现咬斗行为,造成猪群内秩序混乱,只要有个别猪出现这种情况,其他猪也会模仿,导致难以控制。当猪处于饥饿状态时会频繁活动,在饲喂饲料时就会出现激烈的采食,导致争抢严重,从而引起咬尾症。如果长时间饲喂量较低,无法满足猪的需要,也会由于过度饥饿而彼此咬斗。
疾病因素:猪患有严重腹泻、贫血等疾病,也会刺激相互撕咬;猪患有疥癣、虱子等体外寄生虫病时,体表皮肤受到刺激而烦燥不安,经常会在舍内不断磨擦患处,造成肋部、耳后等处形成渗出物,容易吸引其他猪而引起咬尾;猪患有体内寄生虫病时,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病猪主动攻击其他猪,从而出现咬尾现象。
2临床症状
病猪发病初期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举止不安,食欲不振,目光凶狠。刚开始仅有个别几头猪会彼此咬斗,之后参与的数量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咬尾,个别也出现咬耳。被咬猪的尾部严重脱毛,甚至出血,从而导致咬猪进一步对血液产生异嗜,造成咬尾癖,帶来的危害也逐渐扩大。被咬猪尾的被毛和皮肤往往会出现脱落,带来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继发感染,间接形成脓肿和骨髓炎。
3药物防治
预防:使用抗应激药物进行育肥,可添加在饮水和饲料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投喂,如镇静剂、安定剂、安定止痛剂等,都能够避免或防止猪发生咬尾症,一般可将这些药物分为3类,即应激缓解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应激预防剂可减缓应激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常用的是镇静剂、安定剂、安定止痛剂。促适应剂具有使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提高的作用,从而使抗应激能力提高,如维持酸碱平衡和缓解酸中毒的物质,以及中草药制剂、琼脂组织制剂、微生态制剂等。
治疗:如果猪群出现轻微的咬尾症状,可给其喷雾1~2次经过稀释的汽油或白酒,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被咬伤的猪,及时使用0.1%高锰酸钾对伤口进行冲洗消毒,之后涂抹适量的氯化亚铁溶液或碘酒,避免化脓;或者给其喂服由10g小苏打、25g姜粉、15g小茴香以及适量水组成的混合溶液,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12。如果发现在圈中有猪形成咬尾恶癖时,要立即将其从猪群中挑出,采取单独饲养;如果无法采取单独饲养,且又极其好咬、好斗的猪,可每头肌肉注射20mL20%的硫酸镁、80~100mg氯丙嗪,或者给其灌服3~4片安眠药,使其保持安静。据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少量的镇静剂,增加0.1%的食盐,或者在食槽一角适量放一些黏土、红土让其自由采食等,都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对于由寄生虫病引起咬尾症的病猪,可将6g白芍、6g白术、9g茯苓、9g青皮、9g陈皮、6g泽泻、9g焦三仙、9g甘草、6g党参用水煎煮,待降至室温后给病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