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明
1病原学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以脑膜炎、流产或败血症为特征。病原菌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从患病动物体可分得此菌的纯培养。已经鉴定的有五个血清型及若干亚型。所有血清型菌种的传染病和致病性都很弱,当宿主的抵抗力降低后方能产生疾病。
2流行病学
有许多诱因被认为可以使宿主动物的抵抗力减弱,因而引起该病。虽然严重的营养缺乏是暴发该病最普遍的先兆,但一般认为饲喂发酵不良的青贮料也是该病发生的一个诱因。因为青贮料可能具有提高宿主对此菌易感性的作用,或者是作为此菌生长和保存的一种适宜的培养物质。在优质的青贮料(pH值4.0~4.5)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虽不能繁殖但也不至于被毁灭,在发酵不完全且pH值高于5.5的腐败青贮料中,此菌能以生存而且可以繁殖。绵羊通常在给予青贮料3周后暴发此病。
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滴注于鼻内,接种于结膜囊内,注射于神经内或脑内或颈动脉内,皆能实验性地产生脑膜脑炎。静脉及皮下注射能引起败血症,口服能导致脏器感染,对妊娠青年母牛静脉注射可引起流产。实验性接种于公羊曾局限性地引起睾丸炎及附睾炎,因此认为有交配传染的可能性。
在受感染动物的粪尿、流产的胎儿、子宫排出物及乳中都含有病菌。虽然已经证明在一群动物之间能直接传染,但据田间观察认为也可通过污染的无生命物质来间接传染,这已在实验条件下予以证实。该菌的存活期:在绵羊粪便中长达3个月,在潮湿的土壤中为11.5个月,在牛的粪便中为16.5个月,在干燥的土壤和粪便中存活2年以上。
3临床症状
该病在畜群中暴发时,可以发现脑膜脑炎型及内脏型病例,主要是流产或新生畜敗血症,但在同一次暴发期间两种病型很少同时存在。李氏杆菌性脑膜脑炎表现为一种典型的综合征,在猪群中多发生,呈现颈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并多流口水。成年牛病程一般为1~2周,但绵羊及犊牛发病较急,经3~4d死亡。其临床病症基本上有“木呆”综合征,表现为头抵住固定的物体,一侧面部麻痹。病畜抑郁,常达到昏睡程度,自行离群,采食及咀嚼缓慢,可长时呆立,流涎,口角悬有食物,头颈的姿势有不同。多数病例,头安然的扭向一侧,尽管由于在脑干中受害部位的不同,头后仰或向腹部弯曲,但有些病例头的姿势也会是正常的。
李氏杆菌性流产:牛妊娠7个多月或再晚些时可致死或流产,胎衣滞留,无临床脑膜脑炎症状,有一般的临床症状,体温高达40.5℃,在其胎儿的胃中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绵羊和山羊妊娠第12周后就发生流产且胎衣不下。母羊若仍保留着胎儿,可因败血症而死亡,但不会发生脑膜脑炎。
4诊断
李氏杆菌病的脑膜脑炎易与牛的醋酮血病的神经型及绵羊的妊娠毒血症的早期病例相混淆,这两种病也表现有特征性的迟钝、离群、明显的失明及转圈运动,但不表现面部神经麻痹,也无眼内炎症。而且牛的醋酮血病是在分娩之后迅即发生,母羊的妊娠毒血症仅在妊娠后期,同时与多胎妊娠及营养状况不良有关。患这两种疾病的牛转圈运动皆伴随有肌肉,特别是面部肌肉颤搐,这些症状只是间歇性地出现。病畜在惊厥发作过后便立即恢复正常的姿势,且能沿着直线行走。患妊娠毒血症时,若肌肉的活动大为增加,则可伴随有体温升高。患这两种代谢性疾病的牛皆伴有明显的酮尿。
5防治
该病死亡率高,治疗药物不多,给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平时应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和检疫,驱除和捕杀畜舍附近的鼠类,消灭体外寄生虫,严禁从疫区引进畜禽,发现病畜应及时隔离治疗。用药前要掌握诊断该病技术要领,同时要注意与某些具有神经症状的相似疾病区别开。
对症下药,特别对于有神经性障碍症状,笔者认为首选方案,应按病畜症状轻重及体重大小分别注射,如25%硫酸镁,另注氯丙嗪等镇静解痉药,即可减少病畜痉挛次数,能量消耗,赢得抢救时间,另用大量的磺胺类药,剂量(10%的大家畜100~150mL,中家畜20~40mL),2次/d,连注2~3d,效果令人满意。
应用其他抗生素也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必须在配合注射硫酸镁及安定等药后才有效果。在隔离治疗期,注重严防病菌扩散。对畜舍、饲养用具、场地等用3%来苏儿溶液、5%的漂白粉的溶液、农乐等多次进行彻底消毒,确保不发生二次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