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纶宇
摘 要:江油关是刘备军事集团设置的军事要塞。公元263年,邓艾军偷渡阴平突然出现在江油关时,守将马邈献关投降,导致蜀汉国提前灭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历史的最终的走向。文学虚构的马邈夫人 “李氏”的出现谴责了投降,宣扬了忠义,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趣。重建的江油关城楼成为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的知名景点。
关键词:江油关;马邈献关;李氏;谴责投降;宣扬忠义
今四川平武县南坝镇有江油关遗址。江油关并不大,在历史上也说不上很有名,但是,它对三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视的。
一、江油关失守导致蜀汉国灭亡
江油关是刘备军事集团所建立的。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军事集团不仅部分占领了荆州,全取了益州,甚至还夺取了汉中,进入“兴复汉室”事业的全盛阶段。“兴复汉室”的主要对手是“篡夺”了汉室的曹魏军事集团。后者是当时占据有全国三分之二土地和人口的最强大集团。为防备曹魏军事集团越摩天岭南下,刘备军事集团遂在刚氐道境内设置了军事要塞江油戍,后习称江油关。
刚氐道为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所置。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同时改刚氐道为刚氐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归晋,广武县更名为平武县,取“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刚氐县归入平武县。
江油关故址在今平武县城东南50千米处的南坝镇老街。它四面环山,天险自成。其地北有凤翅山和鹰嘴岩对峙,涪江从中流过;关东南有夫子岩和箭杆岭并立,峭崖巍巍,高不可攀。西关隘口处在四山环抱中,关口山高水急,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这里是四川通往甘肃的咽喉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的重镇。
自江油关设立后,蜀汉时期,丞相诸葛亮在此屯驻重兵,扼涪江天险,使魏军不敢贸然进犯。
诸葛亮去世后,掌控蜀汉政治与军事的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部分改变了诸葛亮根据蜀汉国小民弱的现实,而必须以攻为守,谨慎北伐,保存国力,消耗敌军,阻敌发展的战略思想及其部署。他们似乎不知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例如费祎就对力主继续北伐的姜维这样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1]江油关的防守逐渐松懈。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发动攻蜀的重大军事行动,一路大军由钟会统率,被蜀将姜维拼死阻于剑门关下。一路由邓艾统率,通过七百余里渺无人烟的阴平小道,突然如神兵天降于江油关前。蜀汉的江油关守将马邈献关投降。蜀汉国北边门户洞开,魏军如入无人之境,沿左担道下涪城(绵阳),长驱直入,先克绵州,再陷成都,蜀汉灭亡。
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偶然性。《三国志》记载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2]本是天险的江油关,竟然未能阻挡已经“濒于危殆”的魏军,从而导致蜀汉的亡国。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是,邓艾偷渡阴平之奇兵,本已经“濒于危殆”;倘若不是江油关的防守已经松懈,已是疲惫且没有退路又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邓艾军,又怎么可能逾越天险自成的江油关,导致蜀汉国的提前灭亡呢?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历史的最终走向。
二、“蜀守将马邈降”之真相
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邓艾,这是史书明确记载了的,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在以后的一些史家以及更为广泛的民众中,对马邈之降导致蜀汉灭亡则啧有烦言,于是,马邈“不战而降”也就被严厉谴责。后人有诗曰:
邓艾飞兵越摩天,蜀汉存亡系此关。
当时若有武侯在,后主未必降中原。
可是,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
《三国志》有这样的记载:“(钟)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油。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邓)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3]可见,在邓艾攻打江油关的过程中,马邈并不是不战而降,而是与邓艾军发生了战斗的。“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三国时代的军事编制,一“校”大约是一千人。为阻挡突然而至的邓艾军,马邈以埋伏的蜀军应战,人数虽然不多,但也有三千人。
马邈的错误在于:由于国家执政者战略思想的改变,江油关的防守早已松懈,对突然而至且已疲惫又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邓艾军,当然应该是据险防御,渐次消耗敌军的士气和有限的物资;而不是去與没有退路,必然“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能拼命向前的敌军在江油关外去硬行较量。
三、子虚乌有的马邈之妻“李氏”
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是这样描写江油关之失的: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众皆应曰:“愿死战!”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却说江油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姜维全师守住剑阁关,遂将军情不以为重。当日操练人马回家,与妻李氏拥炉饮酒。其妻问曰:“屡闻边情甚急,将军全无忧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其妻曰:“虽然如此,将军所守城池,不为不重。”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马邈羞惭无语。忽家人慌入报曰:“魏将邓艾不知从何而来,引二千余人,一拥而入城矣!”邈大惊,慌出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泣告曰:“某有心归降久矣。今愿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马,尽降将军。”艾准其降。遂收江油军马于部下调遣,即用马邈为向导官。忽报马邈夫人自缢身死。艾问其故,邈以实告。艾感其贤,令厚礼葬之,亲往致祭。魏人闻者,无不嗟叹。后人有诗赞曰:“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4]endprint
这样的描写虽然与历史真实有一定的差异,但却符合艺术的真实(《三国演义》被论者评为“七实三虚”)。而这样的创作,首先是来源于民间演绎,其创作过程寄托着中国民众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民众,有着强烈的忠义观念,在这方面可谓爱憎分明,对投降者总是嗤之以鼻。最突出的例子是成都武侯祠,有诸葛亮祖孙,有张飞祖孙,而在刘备殿却没有后主刘禅的塑像,只有孙子刘谌陪祀。这与祠庙祭祀一般为祖孙三代共享香火的格局是不符合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当邓艾军队兵临成都门下时,刘禅决定投降;而刘谌劝阻无效之后,则自杀于昭烈庙。[5]一怯一勇,对比鲜明。
对历史上献关投降,导致蜀汉国提前灭亡的马邈,中国普通民众自是痛恨的;为表达内心的感受,人们遂“创造”出史上并不存在的反对投降的马邈之妻李氏,以谴责投降,宣扬忠义。这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趣。所以人们即使明白其假,也愿意视之为真英雄而加以崇敬。
在清代编撰的《龙安府志·义烈》中“李氏”已由口耳相传而定型为真实人物:
三国马邈妻李氏,邈江油城守将。炎兴元年冬邓艾深入阴平,邈为不备。一日阅军天正寒,邈归私宅与妻李氏拥炉。妻曰:“近闻边关告急,君慰然何也?”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至,我必降。”妻唾其面曰:“君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虚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君共立乎!”忽报艾已入关,邈大惊,出降,李闻之自缢死。艾问其故,邈以实告。艾怜其贤,具棺葬之。[6]
《龙安府志》将《三国演义》中“李氏”的“虚”,变成为“实”,反映出民间与官府一致的褒扬忠义的立场。其实,早在宋代,就在江油关所在地建有“汉烈妇李氏祠”;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龙安府在江油关所在地平武县南坝,还刻立了一道“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碑”;清代在江油旧城武都镇亦建有“李夫人祠庙”。今“李氏”所谓的“坟墓”和明代的“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碑”,仍在今平武县南坝。
人们对反对投降,坚持忠义的“李氏”的爱戴不仅表现于《三国演义》,还表现在戏剧上。川剧有《江油关》剧目,一名《亡蜀鉴》,又名《李氏殉节》。京剧、湘剧、秦腔、滇剧亦有此剧目。其故事情节与《龙安府志》等记载大致相同。这也是根据《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传说的描写而各擅其长、加工改编的。
四、重建的江油关城楼
三国时代作为蜀汉北边重要关隘的江油关在以后数百年间毁于战火,此后实际上是有其名而无其关。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平武县南坝镇遭受重创。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援建方河北省唐山市注意到南坝镇有悠久的三国历史文化,尤其是注意到江油关对历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规划建设上充分挖掘南坝镇的历史文化,注重把蜀汉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加以有机结合。为打好江油关这张牌,便在南坝场镇广场上重建起蜀汉江油关城楼。
新江油关城楼坐落在南坝场镇中轴线靠涪江处,将南坝涪江索桥、唐山大道和江油关统一结合起来。城楼高20米,宽18米,共有四层,一左一右有两尊汉阙。关楼上方是遒劲有力的“江油关”三个大字;左右两边的汉阙上,分别题有“蜀汉江油关”“冀川新南坝”。
“江油关”城楼四周,步步是景。城楼北侧,以大量照片展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过程;城楼南侧,以绘画形式展示南坝镇的历史文化底蕴;城楼前方,是宽敞美观的唐山大道和仿长城建造的河堤“长城墙”;城楼左右两侧,分别是文化站和文化长廊;城楼后侧,是地震避难广场。登上四楼的景观平台,逶迤的涪江、秀丽的凤翅山、美丽的新场镇,尽收眼底。
如今的江油关已经成为一座新兴的小城镇,九寨沟国际旅游环线傍镇而过。街市齐整,远近闻名的龙州香干、荞麦凉粉,沿路飘香。
在原江油关遗址附近,牛心山上庙宇整肃,颇有名气的“玉虚三泉”泠澈淙淙,佩玉般叮当鸣响。泉邊有宋人为纪念李夫人刻立的石碑,其“汉守将马藐忠义妻李氏夫人故里”字迹清晰可辨;还有李白读书台、李龙迁祠、吴道子绘真武祖师像碑、宋徽宗书御笔手诏碑等名胜古迹。
清澈的涪江蜿蜒曲折,沿新兴的小城镇的街背后流过,从石坎小镇山那边流出的“鱼溅河”在这里交汇。虽然明月渡与清风渡早已没有了舟楫帆樯,不过,在那巍巍的青山中,潺潺绿水处,仍能品味出亘古的历史遗迹,以及前人咏诵江油关诗句中的绵长韵味。
注释:
[1](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华书局1999年版。
[2](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3](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晋)陈寿:《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裴松之注引《蜀世谱》,中华书局1999年版。
[6](清)邓存咏等纂修《龙安府志》,平武县人民政府1996年重印(板藏本)。
作者:成都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