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味”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传播探究

2015-10-21 16:59李燕明范伟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评点

李燕明 范伟

摘要 文学批评是文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作品的影响、广泛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辨味”的深刻分析,同时对“辨”的进一步挖掘,转而从“辨味”中分析文学批评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金圣叹的《水浒传》的评点,能够更好地看出文学批评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增值。

关键词:辨味 评点 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

“辨味”意即论诗必须辨别其诗味,辨味批评是以味作为论诗的标准,以味作为评论对象,以辨味作为其评论方法,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非常丰富的,“辨味”说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较高,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传统盛行不衰,成为中国诗学独特的批评形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取得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在“辨味”中“辨”作为一个判断、批判的方式,同样意义重大。

一 “辨味”的意涵解读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这是出自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的一段话,意思是指论文很难,然而论诗也就更难。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但是作者认为要先能辨别诗味然后才可以论诗。由此可见,“辨味”是“言诗”的基础条件。对于创作者个体来说,写诗要使诗有味。诗人必须在“言诗”前“辨味”。因而诗味是个体创作的结果,是诗人“辨味”的结果。而对于接受大众来说,论诗、品诗首先必须要“辨味”,诗歌要先感受,后才能评论。

味,《説文解字》中,滋味也。诗歌的“滋味”作为文学之味,必须借助于语言以达到愉悦心灵、精神的滋味,从而使诗达到艺术和审美的趣味。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味”字出现频率高、次数多,含义也丰富多姿,例如:

繁情寡采,味之必厌。(《情采》)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

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总术》)

《文心雕龙》中的“味”既指诗文的意味,如“滋味”、“余味”,也指对此种意味的感悟、体验。在这里,味既是作为一个名词,同样也作为了一个动词。《文心雕龙》中的“味之必厌”、“味之则甘腴”,其中“味”就带有审美评价的意味。

辨,在《说文解字》中,乃是判也。就是辨析、辨识、分辨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在这种层次上,辨同时含有鉴赏、鉴别、评价的意思。在《文心雕龙》的《辨骚》篇中,所谓“辨”,首先是过去批评家对《楚辞》有着不同的评价,应该去辨其是非;然而《楚辞》中的《离骚》是否符合儒家经典,需要辨其异同;第三就是《楚辞》中屈原、宋玉以后的作品,成就不一,需要辨其高下。其中“辨”便有核实、核对的意味。同样,在《征圣》篇中,“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意思是以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为验证,同时见贤思齐。在这里,“征”有验证,验明的意涵,与“辨”的意思不谋而合,同属于要对其作出判断和评价。由此可见,辨就是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的过程,即对对象作出辨味的判断和评价,辨析对象具有的味的性质、属性和形态,这也便是文学批评的蕴涵所在。

由此可见,“辨味”中蕴含着文学批评的意味,同样文学作品通过“辨味”后能得到一定的升华,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再创造,“辨味”的蕴意不言自明。

二 文学批评与文学传播的关系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文学作品产生后,其传播、消費、接受就变为一个整体,文学批评也在其中产生,日益构成了文学发展中一个不可获取的部分,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助推力、发展力,既推动了文学思想的生成与丰富,也推动了文学的传播。文学批评是文学传播接受中最重要的环节,对扩大作品的影响、广泛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学作品的传播环节中,文人是其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这些文人精英与普通读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普遍的思想分析能力,更能够运用理性思维来进行条理分析和阐述,这些显著条件,使得他们具有了像“意见领袖”一样的魔力。通过这些文人的文学批评,能够促使文学作品提升高度,吸引普通读者,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

评点是文学批评形式中的一种最重要最直观的形式,是其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后对文学文本的一种深刻感受的真实记录,是读者态度的真实显现。对于文学精英来说,其对文学作品的评点能够促使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个肯定。下面的例子是金圣叹老先生对《水浒传》的评点,金圣叹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评点,将《水浒传》推广到普通百姓之中,带来了全民阅读的深刻影响。

金圣叹评《水浒传》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深刻塑造了典型形象;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说的“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深刻地体现出了典型性格。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性格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又要有完全独特的个别性。环绕着典型性格并促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扣合人物性格,而且应当反映出一定时代、社会的特征,同样要对人物性格与情节进行典型化,使人物性格与所处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典型性和协调性。《水浒传》中的每位英雄都有其突出的典型形象,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风格独树一帜,即使是鲁莽的英雄,也都有各不相同的莽法,“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鲁智深、林冲、杨志,“是三丈夫也者,各自有其胸襟,各自有其心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第25回评)。个性越加鲜明,典型化程度也便愈高,其形象才会更加生动形象。金圣叹评点之高,令人惊叹。

(2) 从不放过对现实的批判。金圣叹在批语中道:“官也,贼也”(卷二十三夹批)。“石秀骂梁中书曰:‘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深刻体现出他要求思想平等,自我解放的心理需求,同时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不满。他鞭挞整个封建专制制度,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水浒传》中,爱打抱不平、替贫民百姓伸张正义的英雄人物诸如鲁达、武松等等却是金圣叹赞誉最高,褒奖最多的,同时像高俅、西门庆这样的贪官污吏、仗势欺人的公子爷也是他鞭挞最有力的角色,从这一侧面便可看出金圣叹老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

(3) 在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中,着重赞扬了《水浒传》的艺术价值,突出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情节叙事富于戏剧性、传奇性,形象典型、个性突出,凸显文章之妙。《水浒》忠于社会、历史真实,但又有艺术虚构,继承了小说艺术的现实主义,同样也借鉴了志怪、神话小说的某些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精彩飞扬的典型人物形象,而且绘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物肖像画,使《水浒》投射出“形神兼备,传神写照”的艺术精神。“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4) 毫无疑问,《水浒》正是由于金圣叹的评点增强了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凸显出极强的艺术魅力,提升了《水浒》的文学地位,在民间社会中影响重大。自贯华堂本《水浒》问世,便立即风行海内,甚至有“家置一编,人怀一箧”(《江苏省例·藩政》同治七年)之说。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对其作品的传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当时,贯华堂本《水浒》的出版,便在民间百姓中飞快的流传,其影响力非同寻常。

(5) 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之所以可以广泛流传,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一个不可跨越的经典,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

其一: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这是伊格尔顿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接受理论的术语来说,读者使本身不过是纸页上有序黑色符号链的文学作品‘具体化;没有读者方面这种连续不断的积极参与,就没有任何文学作品。”金圣叹注重读者意识,认为读者在阅读作品中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主体,而是在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自我的再创造。每个读者因为自身的阅历、自我修养等等的不同,对作品的接受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金圣叹就是在意识到读者的自我意识后,提出了“自造”理论。金圣叹的评点能发人之未发,与他积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有关,不受作品的限制,认为作品不是作者一人所写,自我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这部作品便由读者来自造。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和品鉴作品时,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的“自造”不需要符合作者的初心,遵从自我,从而创造出专属自己的作品,独一无二的思想。亦即不同的接受主体以不同方式去完成接近一个作品。金圣叹的“自造”理论肯定接受主体的价值,同时对文学批评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金圣叹的评点有其独到之处,能见微知著,他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能够吸引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

其二:坚持作品从实际出发,发挥导向作用。文学批评的作用在于引导读者进行阅读,方便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近和接受。在金圣叹所在的年代和时代背景下,当时的读者普遍阅读水平不高,缺乏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而评点刚好满足当时阅读低下的讀者群,对于当时读者阅读有着极大的助推。而且对于《水浒》这一作品来说,它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真实再现,它反映出了人民群众被逼上梁山的曲折和痛苦的过程,同时歌颂了那些敢于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敢于反抗腐朽的官僚统治阶级,歌颂了中华民族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英勇斗争,符合当时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金圣叹的评点具有接受美学的重要内涵,其文学批评过程中体现了强烈的读者意识,坚持“自嘲”,同时坚持作品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导向作用,从而促进读者进行有意识的自我阅读,同时运用独特的观点、理念来吸引读者目光与注意,方便读者更好理解作品,促进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这才是金圣叹的评点取得成功所在。

当然,类似金圣叹这样的文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加上其文人精英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评点,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既对文学作品文本进行广泛的宣传,也肯定了其作品的文学地位,借评点的方式拓宽了各种作品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丰富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历程,给各个层面的读者群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

纵观金版的评点,无论是对其删改或增减,都体现了鲜明的自我意识、批判精神以及学术视角,具有理论的深刻性。同时评点的范围也愈发扩大,从形象解构、性格对比、情节构成,到细节艺术、取材角度、角色体验都保证了文学作品的丰满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促进了文学文本的传播,而且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在时代变迁中实现了文化传承及增值,同样使得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化发展,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传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南北朝)刘勰,王志彬注译:《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

[2] (清)金圣叹、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3] [德]姚斯、[美]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李燕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学传播学专业在读研究生;范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学传播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评点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媒介学视角下英美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来路与去处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翻译擂台(116)评点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