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古诗文审美性教学刍议

2015-10-21 17:09黄芳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形式新课标内容

黄芳

【摘 要】审美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属性。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文都比较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为学生感知审美提供了沃土。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共性,即作品的美一方面体现在语言形式,另一方面体现在作品的内容。而要欣赏到古诗文的美,光靠課堂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课外的积累。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古诗文  审美性教学  形式  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19-02

审美性是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属性。蔡元培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文都比较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尤其是古诗文。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大都文质兼美,内容上有的抒发人生抱负,或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有的讴歌亲友之间的情谊,或依依不舍,或望月思人;还有的抒发热爱自然山水之情,纵情天地间等,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审美性,为学生感知审美提供了沃土。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教师可通过审美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境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共性,即作品的美一方面体现在语言形式,另一方面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古诗文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古诗文审美性教学时,可由浅入深,从诗文作品的语言形式入手。

从形式方面看,古诗文作品的审美性体现在文本的形式美,如通过意象、意境、音韵、色泽等来表达。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诗人营造的意境,我们感觉到了作者的自负骄傲与孤独。

内容上,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内蕴的丰富性,体现在对生命意义的揭示。而这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浅层内容即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层内容即作品蕴含的普遍性,如文化价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人类共同的情感世界,等等。

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在寻常教学中很常见,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故不举例赘述。深层次的审美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具有厚重的儒家思想传统,而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就是忧国忧民,思己及人,杜甫如此,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自从孔子的高足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仕途与中国古代文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勃的内心世界有儒家士子血脉中一脉相承的“仕宦情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王勃如是,李白如是,苏轼如是……艰难险阻泯灭不了他们济世的信仰。这种人生哲学,是对理想的执着不懈的追求。这些都是诗文作品中的“美”,学生不易理解和体会,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对文学文本内容的解读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引导其从深浅不同层面来解读。还是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在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品读到深层次的美,即作者的胸怀格局之大,意境之开阔,生命被放大了,就会感到骄傲,又因为意识到如此辽阔的生命并不多,又出现了巨大的苍凉感。这就是唐诗,格局变大了,体现了唐代的开阔性与生命的自由活泼,这就是审美。

再如《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命运揭示的浅层内容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对善良、勇敢、孝顺的窦娥的同情。而深层次审美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窦娥的悲剧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剧,体现了整个专制社会对真善美的毁灭,读者在对窦娥的悲悯中,体现出人类对正义的维护,对善良、勇敢、孝顺等品质的肯定。

由此可见,审美取向教学要关注诗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美,二者不可分离,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心灵的陶冶,同时获得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例如读《登高》,要体会生命的沉重与忧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要体验生命的坎坷与梦想的自由。审美阅读指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审美取向的阅读就是要利用文学形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获得生命的感动。

诗文这样美,那该怎么教?审美阅读是一种体验式阅读,审美取向教学一般采用诵读课型和品读课型。简单地说,就是诵读—品读—想象—体验。通过诵读,形成对诗文的形象感知,再品读关键字词句段,结合自身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在品味体验中形成生命感悟,获得美的感受。

例如《迢迢牵牛星》的首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学生多半认为此句平淡无奇,浅显易懂,更提不上有什么“美”。反复诵读熟悉诗文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品读该句时从浅显的互文入手,既是互文,为何不说“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可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意在写织女星,联想到女性之美;不说织女星却说河汉女,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子,与下文素手织布、涕零如雨、隔河相望等诸多情态动作相连。可见,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有丰富的意蕴,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其意在此。

在品读时,可从作品的语言、形象和画面入手,要注意品读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从而品味出作品的言外之意。例如品关键字词句的意蕴或传神之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海上生明月”的“生”。品读非常规的词语搭配或句式结构,如《过秦论》开篇几句:“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并吞八荒之心”,贾谊不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这样写虽工整,却略显平板,贾谊的写法既有一贯到底的气势,又有波浪起伏的韵味,句式节奏既统一又变异。

还可品读修辞效果、细节描写、意境等,通过品读,加以想象,品味内在丰富情感或意蕴。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开篇即是“君不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夸张,气势汹涌澎湃,空间广阔,时间辽远,李白四处流浪之后,生命中有一种豁达与豪迈,这就是一种“美”。

当然,一篇诗文,美者众多,执教者应该具体把握这些美之所在,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实现美的赏析。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心理等,有些篇目可以同类拓展,甚至按专题进行,如送别专题,方便学生加深理解及积累。

例如古人送别,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离情别意也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学生接触的送别诗也比较多,可以以课文为契机做专题讲授。例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内容,还原离别之景,再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字词句体验离别之情,最后想象离别之人,感同身受,领略本文的送别之美。这是课文,在做专题时,可以从《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阻齐,式遄其归”讲到《论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再讲到《吕氏春秋》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等,来展现传统文化,再以唐宋为重点搜集不同类型的送别诗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学生可以选一首送别诗词做较详细的审美分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此为基础写学科论文。

而要欣赏到诗文的美,光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课外的积累。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利,操千曲而后晓声”,说的就是积累的意义。大量阅读优秀读物,是提高文学审美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只要不断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审美能力就有可能提高。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补选优秀篇目,扩大美的积累。还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开阅读讨论会等。

此外,中国古代艺术是相通的,除了阅读,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的兴趣,以融会贯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这方面的校本课程,或者提供课题指引,组织学生写学科小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审美阅读是一种体验式阅读,新课改也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倡导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体验诗文作品审美时,要根据学生水平,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分析为依据,研读文本,广泛参照作品创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家意图,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最后落实到学生对作品的解释与评价上,融入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生命意识中去,进而提升到审美层面。这是语文新课标对文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认识,也是审美教学的基本认识。切不可抛开作家作品,在体验观点上一味求新求异,或者教师空讲理论。如有学生评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说“父亲”攀爬月台不守交通规则,这就矫枉过正,背离原文了。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形式新课标内容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