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摘要:高职柔性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高职柔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本文旨在为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下强化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柔性人才模式信息素养
柔性人才培养是目前教育界的研究重点,培养柔性人才是教育界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被社会接受的柔性人才呢?答案在教育界一致统一,那就是强化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在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有突出的表现。基于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成为社会炙手可热的柔性人才。
一、柔性人才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
1、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利用等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相应的提高,学生才能自主获得有用的知识,并不断学习,而不仅仅只依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众所周知,学校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况且对于我们高职学生来说,大学只有仅仅的3年,学校学习的知识要比本科、研究生少了很多,那么,怎样才能使高职学生离开学校也能不断提高知识容量?那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一生受用的财富,它是以后学生在职场中丰富学习内容,自主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各个岗位技能,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向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信息素养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保证。
2、柔性人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企业在招聘时,也越来越注重人员的柔性技能。因为柔性人才可以节约岗位资源,节约企业人力人本,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柔性人才目前来说还属于稀缺资源,企业比较难求。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企业注重员工的又一重要素质就是信息素养。因为信息素养高的员工能够清晰领会领导用意,能够获取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最终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由此现象看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基点,逐渐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开设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
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响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开设了实验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却忽略了学生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只有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上能涉及一点点,这与信息化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介绍了简单的网上搜索方式,对于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没有讲述,更没有讲解到如何分析、利用和辨别信息知识。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也许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会慢慢磕磕碰碰的摸索出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技能,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只有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步步碰壁。
2、硬件设备缺乏
我们课题组走访了苏州市的高职院校,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教育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现有的机房都很难满足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很多学校机房的课程甚至安排在晚上,给学生提供随时上网查阅几乎不可能。多媒体教室几乎都不能连接网络,仅仅提供老师上课PPT演示或者VCD演示。
在走访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宿舍的计算机网络配置比较到位,但是我们发现6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在娱乐,仅有40%左右的学生是通过网络查询资料、获取知识,而且使用的都是百度、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对于数据图书馆的功能不能充分利用。
3、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高
对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学校硬件设备缺乏。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多采用PPT教学,对信息获取、处理都停留在仅仅能应付课堂需要。不愿意应用最近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内容也是僵化不变,教案一成不变。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够具备信息素养?
4、图书馆资料欠缺
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巨大,学生通过选读图书馆各种馆藏资源加深知识、扩宽视野。这种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应该占学生时代的主体,该方式比网络获得的信息更安全、更适和学生。因为,高职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络上有很多低级信息对学生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可是,有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书籍很少,资料又极其缺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借阅的要求,仅仅变成了一个自习室,没有发挥图书馆对信息素养培养的作用。
三、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课题组分别从这几方面研究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
1、信息意识培养
意识决定行为,信息意识教育 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需要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只有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才能形成自觉的信息意识。我们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价值,从而转化为信息意识。具有良好信息意识的学生,必然会有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判断力,发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不断学习,朝着柔性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2、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为了使高职学生具备信息知识,高职院校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把现代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知识,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适当时可以开设专题讲座,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讲解,提高学生的行业信息知识。
3、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有信息能力作为铺垫,信息能力是一种能够运用信息知识,获取、传输、利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后续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只有具备信息能力才能提高判断力、洞察力,才能达到柔性人才的高标准。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能力培养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该能力的提高需要高职院校从多方面努力。
(1)加强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对于在校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据调查,能够达到柔性人才标准的学生100%都是在大学间经常出入图书馆的,这个比例令人吃惊,也足以说明图书馆对于柔性人才的意义重大。图书馆建设包括图书馆馆藏建设和图书馆通信、软件应用等建设,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充裕的信息含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优质环境。
(2)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应该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增强信息素养教育,构建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分别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安排内容,形成分级教学体系,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不得不说,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企业领导反映:从学生身上可以反映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甚至可以反映出教他老师的言行、生活、学习习惯。例如,有位学生一直习惯浏览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课外学习。原来是他们上课的老师,在上课时演示给他们看这样获取信息的手段,这位同学回忆说:特别感谢这位老师交给他们这样的方式方法,使他在毕业后随时可以找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资料。由此可见,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才能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从当前抓起,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4、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要危害社会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目前学生对信息道德的概念几乎不知,认为网上抄别人的文章、作业,泄露他人信息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很多公司贩卖个人信息,这也是信息道德低下的表现。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开展关于信息道德教育,或者说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不够。信息道德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二是指对信息的识别度。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政府很难对所有网络中的信息一一监管,因此网络比其他渠道有更多的反动、低级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信息免疫力,具有崇高的道德意识,正确对待信息,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有益信息。高职院校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道德教育需要增加信息法制课程,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实践,了解示范企业关于信息的相关制度。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严峻使命,这个使命促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什么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出现不断的教学改革,以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及被社会认可的认可度。就目前形势来看,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及认可度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各方面的硬件投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其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总之,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受到各个院校的高度重视,逐渐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向柔性人才教育目标不断迈进,为社会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2]王慧,陆思东.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8):87-88.
[3]彭芸.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63-64.
课题来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題编号:2011-R-20071;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ZDJG-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