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义务教育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强势袭来,迫使我们再次思考语文教学“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命题也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抓住三个“着力点”,提高新修订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化育生命情感,目标融合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新课标把语文课堂目标指向了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智能以“感知、思维、智慧”为发展路径;人的情感以“感受、情绪、情感”为发展进程。智能与情感绝不是平行而进的,情感促进智慧的生成,智慧唤醒情感的发展。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教育和培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能力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目标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教师要把这一理念融入语文教学中,使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相互融合。
如,在我校教研活动中,六年级的李老师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詩作为研究课,第一次执教为了凸显“有效”,加强了对文本知识的传授。老师们觉得虽然学生是否有进步或有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但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喜极而泣的情感不是仔细分析解释所能触摸感悟到的,没有情感的知识学习显然没有活力与张力。
第二次执教时教师着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但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老师们觉得知识教学不能一票否决,情理失衡,教学无美,情智分离,教学无谐,对文本理解的浮光掠影导致了学生情感的肤浅。
第三次的执教教案在老师的讨论中新鲜出炉。它保留了第一堂课的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教学,淡化了对诗句的条分缕析;保留了第二堂课的情境创设,但情感以“带泪的欢笑更心酸”为基调,拓展介绍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杜甫的眼泪不仅为自己流,还为百姓流,为国家流,这就是杜甫的爱国之心;保留了第二堂课中围绕“喜欲狂”的想象,但想象的依据是诗句,并以“说不尽颠沛流离辛酸泪,道不完忽闻收复喜悦情”一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喜从悲来,喜后又悲、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课堂在大家研究的目光中缓缓展开,老师深情,学生投入。一节课下来,学而知之,教而怡情,老师、学生、诗人、文本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生成智慧;智慧又促进了情感的升华。在“情感互动——智慧生成”的螺旋式上升中,师生共同经历一段生命的历程。
二、提升学习能力,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2011年的新版语文课标中“以生为本”决定了未来的课堂教学,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定教”,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例如,《石榴》(苏教版第五册)详细地介绍了石榴的花和果,其中,又具体介绍了石榴结果的过程以及果子的味道,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欣赏了作者优美而精妙的语言文字后,我觉得这种描述可以作为学生练习状物描写的例文。于是我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第四小节,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石榴的味道的,再请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观察一下自己带来的水果。学生兴趣盎然,先看再品,由外到内,在看看、摸摸、尝尝中,仔细地观察着自己带来的水果,真是无限乐趣在其中呀。在经过一番实践后,学生有了直接的感受,我顺势指导:你们能不能按照课文由外到内、先观察后品尝的顺序,来描写一下你手中的水果呢?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课文的描写方法,联系自己的实践所得,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个小片断了。
三、走进生活本真,内容整合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新课标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突破原有教学内容,善于整合现有教材,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以熟悉的生活素材为基石,以丰富的已有经验为源泉,在学生的生活视野中开拓、完善教学内容,拉近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实现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价值回归。
如,课文《剪枝的学问》(苏教版第六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多”不一定比“少”好,“减少”是为了“增加”。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并不能一下子就理解这个道理的相对性,于是在读完课文,请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后,我请学生想想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有没有“剪枝的学问”呢?显然,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想到的,于是我就提供了几个例子让学生辨别:1.有一个小朋友,本来学习语数英就感到有点吃力,但他的爸爸妈妈却还要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学习两门乐器,结果非但学习没有提高,乐器也没有学好,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2.毛泽东少年时噬书如命,一天的时间除了睡觉,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他的知识就丰富了,这为他后来成为中国一代伟大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要求学生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事例与剪枝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思考,学生就可以粗浅地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了。这个例子中,我利用了一般小朋友与伟人两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了多与少的相对性,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推向社会与历史的广阔空间,让学生知道在社会大课堂中也能寻找语文,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在有效教学中抓住以上几个着力点,努力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和智慧得以滋养。这样的课堂从精神生活层面上来理解,已从原来的知识世界,提升为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的生命世界。置身这样的课堂,可以看到心灵与心灵碰撞绽放出的亮丽色彩;可以听到生命与生命交融迸发出的高山流水;可以每时每刻感受到心灵在净化,生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