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
【摘要】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革新。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不满。这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偏差,教授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无法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所运用。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其产生的影响深远,也是最需要深化改革的教学科目。目前有相关学者提出,大学英语是令大学生最失望的课程。近几年来,不少学者都在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产生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就成为人们最重视的问题。文章针对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分析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19-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以下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能够使用英语流利地与人交流,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配合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有部分学者依据《课程要求》内容,指出大学英语是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一要求表示不认同。经过调查国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作为目前大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1.阅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对于改革前的大学英语来说,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还很少,人们都不重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仅仅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讀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次提出阅读中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把英语作为工具,为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是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尽管如此,英语中的阅读依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2.听说读的教学目标
我国在迈进2000年之际,先后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这些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当然,对于英语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拥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由于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成为了哑巴英语。因此,教育部门也着手为大学英语进行大纲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当中,不断的完善教学要求的内容。最终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稳固了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基础地位。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1.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提出
培养人才当然要以适用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还要实现对自身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考虑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社会的人才进行阶段性培养。
(1)学习兴趣很重要。对于基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英语教学主要以启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所以同样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兴趣同样很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那么因故与学习才有可能提高。然而,兴趣要从最根本出发,不以学习目标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利用英语视频、电影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告知能力。学习英语从模仿开始,模仿外国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动作,从而完成英语对话练习。
(2)英语,不只是与人交流的语言学,它还是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学生需要学习英语的运用以及交流,培养西方文化、理念。在加强准确语言的同时,注重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
2.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对于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非常明确指出,英语是积累的过程,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而是需要确定英语教学每一个阶段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只有把每个任务都完成,才是完整的教学目标。
(1)教育部门要不断完善适合我国英语教学阶段性目标,让每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都有教学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每个阶段教学目标时要有明确的分工,规划要清楚。
(3)在进行英语教学是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并且还要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样才能够使英语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4)由于学生自身存在差异,所以要尊重大学生的学习特征,不可急功近利。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不同的辅助指导。
俯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进程,同时参考外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我国提出要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制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我国的英语教育需要从基础英语过渡到英语成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要求。由此,我国教育部门更要重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的完善。从而创建以英语为专业课程、满足大学生对英语的需求并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52).
[2]陈坚林.现代外语教学组织与管理[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95).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