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国
[摘要]导读题设计,是为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相互交流手段。导读题是旨在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以问题或作业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读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导读题的设计要讲求设计策略,运用导读题设计策略来推进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导题设计;设计策略
在技校语文课阅读教学中,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导读题设计是常见的课业行为。导读题设计,是为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相互交流手段。导读题是旨在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以问题或作业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阅读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得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选点切入,整体感知策略
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即选择教学的“突破口”,通常叫做“切入”。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切入有重要关系。具体说,就是要选取一个就吊起学生胃口,引发阅读动机的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来得,口欲言而来”能“的”、“愤”“绯”状态。
从哪里“切入”呢?方法很多,从文章结构这个角度说,可以从题目和开头切入,也可以从结尾切入,还可以从中间切入。
比如,在教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就可以采用中间切入的办法。设计这样一个导题: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速读文章,找出解释拿来主义含义的一句话:“所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研究文章的顺序是由中间切入的,就作者的思路而言是符合逻辑的。这样会使学生很顺利捕捉到本文的中心论点。让学生抓住中心论点这句话,体会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是要动脑鉴别,主动去拿,这就是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如果不解决中心论点问题,开篇就从“闭关主义”讲起,就会使学生理解发生困难。
可见,导读题设计要坚持课文的整体性原则,采用选点切入的策略。但无论从哪里切入,都应该有利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二、呈现梯度,目标辐集策略。
在设计导读题时,应讲究整体性、系列性和层次性、另外,为防止导读题过于琐碎,应采用目标辐集策略。要确定“聚焦点”,以一个“中心目标”带动若干“外围目标”,使外围目标大体向中心目标辐集,为之服务。
比如,在教学读鲁迅《灯不漫笔》时,在理解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两个时代划分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历史时代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这个导读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教师依次设计了三个相关的导读题:1.由日常小事,引发了什么结论?2.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有怎样的命运?3.鲁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怎样的概论?三个导读题,层层递进,目标指向导读题的解决。这样,紧紧围绕教学“聚焦点”,设置中心导读题,并且围绕它设置外围导读题,构成导读题的梯设,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都能得到锻炼。
总之,导读题的设计应该有序列性,为学生发展而设计,为实现教学思路而设计,为推动教学程序而设计,形成教学的思维链,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
三、线索鲜明,以简叙繁策略
我们知道,导读题设计的目的是实施教学,而教学要讲究
前后衔接,步骤流畅,条理清晰,前后照应。因此,导读题的设计也应该有鲜明的线索,能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有机的衔接起来,浑然天成;能起到提纲擎领,化难为易,以前驭繁的作用。
例如在教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整个的教学过程只设计了三个导读题。第一个:围绕“三、一八”惨案,找出烈士的表现,敌人的表现,庸人的表现;第二个:概括作者对烈士、敌人、庸人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个:概括惨案的意义。这三个导读题,各有作用。第一个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内容,第二个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第三个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可以说三个导读题的设计做到了线索鲜明,以简叙繁。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策略
语文学习离不开“情”。一篇文章因“情”而作,因“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要解山水之“情”,则要入自然之境;要解人世之“情”,则要入世事之“境”,要解独特之“情”,则要入心灵之境。
1.以境激情。即通过再现、创设特定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感。具体说,就是利用导读题进行景物意象的再造。比如,在教读《内蒙访古》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读题: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我们大家去“内蒙”访“古”,你怎么做?这个导读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用心感受。结果,学生当起导游来,按照塞外——大青山——赵长城遗址——汉代城堡——昭君墓地旅游路线进行介绍,即有自然风光,又有文物古迹,还有感想评论,较好的理解了原文的内容。
2.以情解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以主体之情解客體(文学作品)之境?可以引用导读题的设计来具体实施。我们知道,学生的经历,阅历累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除了以观念的方式储存在意识之中,更多的是成为情感沉淀在心里。例如,在讲解《雨霖铃》为代表的离别诗诗,可以设计“从雨霖铃走进古代送别诗”的专题课,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并交流以《雨霖铃》为主的众多离别诗,总结长亭、古道、折柳、饮酒等常见送别意象,分析现代人“轻离别”和古人“重离别”的心态,最后在一句“愿天下有情人永不分别”中结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某种情感,则无疑是为学生搭起通向理解的桥梁。
当然,语文课阅读教学导读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是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都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够运用创意情境手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语文课阅读教学导读题设计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遵守一定的应用原则,并采用合适的阅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语文导读题设计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莉.教育探索.黑龙江省教育学会,1997.1期
[2]考试报高考语文2007年4月6日37期.
[3]刘合群.教师备课思维范式的转换及教学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第4期 37-38页 共2页
[5]语文报2008年5月4日第41期.
[6]黑龙江教育2007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