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文 王健 蔺晓源
摘 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为代表,分析“以人为本”下天人相应、形与神俱、五脏相关的中医理论哲学内涵,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起到示范作用,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态思想 黄帝内经 整体观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很明显两者均以人为研究对象,并在其发展上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理论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理论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以标志中医理论形成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书)来看,其把人的身体结构视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规律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联系,提供了从自然界中寻找生理病理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治疗原理。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即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整体观认为,事物间各个要素和部分是相互联系而构成整体的事物,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本文主要就《内经》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整体观思想略述于下。
1.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统一的、联系的整体,看待事物不仅要有整体观念,还要认识到局部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医整体观体现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构建的人体内部气血、津液、五脏六腑间及与外部联系的框架,以及通过司外揣内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则正是基于整体观。《内经》中论述了人体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密切相联系,尤其是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如“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素问·移精变气论》)。说明人体生理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同自然界发展变化相一致,不能割裂人体的生理现象同自然现象的统一,使中医治疗理论与唯物主义自然观密切结合在一起。而以上辩证关系尤其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无疑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个最基本观点,则恰恰是人离不开自然界,人要靠自然界生活[1]。
2.以人为本
WHO已明确指出,21世纪新的医学模式应当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研究的中心[2]。而治病“以人为本”《内经》早有论及,其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的机体与人的精神、人体五脏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即“天人相应”、“形与神俱”与“五脏相关”的整体观思想。
2.1天人相应
以整体观为前提,不仅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做出精确的把握,还要求对研究对象与其外部的关联给予充分关注。《内经》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应”,一是对应,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处于从属地位而遵循自然法度;二是适应,即人能通过自身调节对自然界的影响做出相应反应而保持稳态[3]。可见,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正是基于人类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人类属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迁之中,分析其身体机能状态,并结合所处的环境变化,指导养生与疾病防治,才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4],诚如《内经》告诫我们,为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
中国古代医者在朴素辩证法指导下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因时而治”和“因地制宜”的有效治则。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讲“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参伍相合而调之”。而其中讲到的“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的原则,正是根据大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疾病、健康的相关性,归纳出根据四季时令和寒热温凉变化而适宜用药的有效法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讲:“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则明确地说明了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疾病防治与转归的重要性。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有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其病挛痹,治宜微针。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治宜艾焫……”此也主要是根据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差异来立论的“因地制宜”治则。可见“因时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内经》整体观的有力表达。
2.2形与神俱
形神合一为中医学整体治疗观的重要体现。《内经》十分强调神对形的主宰作用,认为神乃形之主,形仅为神之体。神,藏于心,又称心神,包括脑的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灵枢·邪客》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正常情况下“主明则下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人体脏腑间的制约与关联在“主”(即大脑)的统一协调下,把人体各器官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观察人体脏腑间的关系及功能变化[5]。反之,由于有形之病或剧烈持续的情绪变化而伤神,神的主宰作用则会失灵,即《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提到的“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形乃大伤”。可见,神在人体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神起着关键作用。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有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即明确指出,医者治病,在治形的同时,更应注重治神,以激发患者的自愈力而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内经》列治神为疗疾之首,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讲到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可见,以治神为先、形神合一正是《内经》倡导并反复强调的形神兼治的哲学整体观思想。
2.3五脏相关
《内经》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整体观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而定五脏之气……”因此,五行学说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生理病理系统,又与自然界的春、夏、长夏、秋、冬相联系,进而构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素问·玉机真脏论》明确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深入研究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相关”。《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脾土得肾水濡养而健运不息,脾阳赖肾阳温煦而生化精微。《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脾为涎”、“肾为唾”,而现代研究也表明“涎”“唾”为脾肾所共主。邓铁涛教授则明确提出“脾肾相关”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的子系统,“脾肾相关”理论是基于中医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根据脏腑在生理上彼此相通、在病理上相互转变的原理,以阐释脾和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证治方药,体现脏腑同病病机和中医整体治疗观。这也正是基于《内经》的整体观哲学思想。再如肝脾生理互依、病理互传的“肝脾相关”,则正是基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土得木而达”和《素问·经脉别论》中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现代医学脑肠轴为“肝脾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所以,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体现出的辩证关系是哲学整体观思想的范畴。
3.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生态思想与《内经》中的整体观相一致,即强调观察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这恰恰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其以另一种语言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6],也是中医药文化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最大特征之所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讲,《内经》中的这种整体观无论在何时都符合生态自然观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8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也强调,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因此,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内经》的整体观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提供理论依据,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禹规娥,袁群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浅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4-67.
[2]王永强,陈以国.中医的整体治疗观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1):24-25.
[3]朱彤.“天人相应”观中的自然科学原理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2):1-2.
[4]薛文礼,常存库.中医走向的哲学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5(1):1-3.
[5]王光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中医药现代化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4(4):739-740.
[6]罗娟娟,崔瑞兰.浅析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馬克思主义哲学元素[J].医学与社会,201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