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张承凯
摘 要: 24h图书吧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型形式,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最小单元和核心,是实现“覆盖全社会、普遍均等”目标的最好形式。
关键词: 24h图书吧 图书馆 分馆建设 作用
1.定义
24h图书吧与传统图书馆相比,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集自助借还书、阅览、自修于一体,昼夜持续服务且无人值守的优势,读者借阅图书将不再受闭馆时间限制,可随时免费阅读、办理借书还书业务、查阅资料等,感受自助阅读的乐趣和便捷。24h图书吧为最小形式,由自助图书借阅机加简易的配套服务设施组成。最简单的24h图书吧就是一台功能自助图书借阅机。
2.现状
目前我国传统图书馆以国有图书馆为主体,受行政区域、行业管辖等因素制约,图书馆服务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图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传统图书馆的这一缺陷进一步凸现。
2.1借阅时间受限
公共图书馆为事业单位,服务时间与行政单位上班时间基本同步,尽管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水平上进行了提升,提供预约服务,在作息时间上做了前移和后推的人性化设置,但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还是无法满足其随时借阅到所需图书的便利。
2.2布局空间受限
我国图书馆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或城市中心,在市(县)级城市一般只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图书馆。镇基本以文化站为主,图书资源长期不足,广大农村读者更是无法就近借阅,无法想象现在有谁愿意为了借一本书奔波几十里路,这就造成读者大量流失,全民阅读推广难以推进,读者比例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
2.3图书品种受限
因购书经费所限,各图书馆每年只能用有限的购书经费更新和补充少量馆藏书刊,各馆之间存在重复购置现象,有限的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一方面一些读者喜爱的书和畅销书在大的图书馆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市(县)以下图书馆因经费不足,不能及时购置更新书目,造成市(县)以下读者“无书可读”。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资源共享方面存在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影响这些优质资源的有效流通和最大化利用。
3.功能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24h图书吧将传统意义上图书馆人性化地“建”到读者身边,节约了传统图书馆土地、馆舍和建设成本。图书馆资源随读者需求而流动,使图书馆服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可及性。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馆管理模式,异军突起,使上述困局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3.1布局灵活
经过房产开发,城市的土地,特别是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异常稀缺,要在人口密集区重新规划新建图书馆,涉及征地拆迁、居民安置、高额地价等诸多困难,要建多个图书馆更是难于上青天。因而,近几年新建的图书馆往往位于市郊或城乡结合处,规模上去了,读者没有了。因为路途较远,老年读者没有这个体力,而年轻读者有了更便捷的阅读手段——互联网。但24h图书吧的建设却十分便利。在人流量大的地段投放一台自助图书机,就是建成了一座微型24h图书吧,如果再进一步,加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配上几张桌椅,就是一座24h图书吧。相比传统图书馆建设,从选址、规划、设计、土建、装修整个过程下来,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在读者的苦苦等待中等来的还不一定是满意的。
3.2投资灵活
建设一座现代中型县级图书馆约需4000~5000万元,而且是一次性投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样的资金可以建设100座以上的24h图书吧,而且是分散性投资。同时,建设过程中可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财政资金用于公益性支出,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管理,通过各种衍生服务创造更多营利空间。如开设茶吧、机身广告投放、终端广告投放等。也可与商业银行合作,在银行的24小服务厅增设自助图书借阅机,增加银行服务功能和客户体验,也可增进读者与银行的沟通等。
3.3管理方便
24h图书吧的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即时数据,以后台管理为主,前台服务为辅。24h图书吧的核心是自助图书借阅机,自助图书借阅机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完成取书、送书操作,加上RFID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技术、卡识别技术、互联网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据库检索技术等,整个过程是自动的和交互的。在读者完成图书借阅和还书的过程中,完成读者偏好、图书流通信息等一系列数据收集。将各个节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实时或及时进行采购书目、图书分配、调剂。
3.4便利读者
读者就近通过自助图书馆查询机或图书馆网站查到所需图书,就近借阅。还可提出预借请求,图书馆的后台工作人员帮读者找到所需图书,配送到读者指定的自助图书吧,然后通过短信通知读者,读者凭证直接到自助图书借阅机取书。
4.建议
“图书自助借阅机该如何摆脱城市‘街景的尴尬”的报道再度引发对图书自助借阅机去留的思考。这应是建设24h图书吧首先考虑的问题,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1加强布局控制
要实现公共图书馆“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这一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宗旨目的,在24h图书吧建设上应加强布局控制,不要为求一時的轰动效应一哄而上,要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先行在人口众多的老小区、商业集中区、大中院校附近进行布点。
4.2加强标准建设
目前24h图书吧是基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的一个综合性项目,除自助借阅机本身外,还涉及书吧最小规模控制、管理系统、流通体系、运营模式等各个方面,在24h书吧的建设初期,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把握好管理规范,避免多头建设、多重标准、一地一标准,进而在后期管理中出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管理接口不一、方式不一,使通借通还再次成为泡影。
4.3加强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管理增加科技投入,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台建设。24h图书吧管理核心在后台,要建设统一的以读者服务为中心、图书合理流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网上平台。在内部管理上,使各部门之间、各分馆之间信息合理流动、汇集、反馈、利用,管理权限合理设备。在外部,以优化图书馆管理为基本,以方便服务读者为关键。
4.4降低准入门槛
长期以来,图书馆“凭证借书”这一几十年的管理模式在图书馆早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拥有一张借书证是个人身份和知识分子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借书证已成为借阅图书一道尴尬的门槛。目前,公民借书证拥有率不足5%,没有证是借不了图书馆的书的,而就是这个5%的群体,由于上述种种限制,经常去借书的也不到2成。一个可行的迅速扩大潜在读者的方式是,鼓励居民持身份证借阅图书,这在汕头、成都等城市已成为现实,甚至鞍山的图书借阅证已退出历史舞台,实现读者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同时做到一次注册,终身使用。
4.5加强部门协作
24h图书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列入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考虑,加强与城管、公安、工会、商务部门协作,整体推进。同时以推进24h图书吧为契机,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借助社会资本的管理经验、资金实力,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纽带,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24h图书吧建设。
4.6加大宣传引导
在深圳这样的国标性大都市,许多图书馆自助借阅机成了摆设,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有关部门仅满足于建设,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是不能广为人知的,更何况,读书不是一项刚性需求。24h图书吧投放之初,应在广泛范围内进行必要的宣传,同时在使用体验等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吸引更多居民进入图书吧,享受阅读的快乐,成为幸福的读者。
5.结论
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抵挡的浪潮,在信息化社会里,进出图书馆看图书馆才有发展图书馆事业,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础上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特殊人群的文化关怀。丰富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面向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的图书服务,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开辟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空间,为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条件。积极探索面向儿童的阅读服务。充分发挥24h图书吧的作用,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才能成为现实,全民阅读的光荣使命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罗嫣.全天候自助图书馆同期开放.兰州晚报,2015-05-15.
[2]张娟,倪晓建.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分析.图书与情报,2011(6).
[3]蒋永福,张世颖.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及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方案研究——“4—4模式”构想.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4)(总第74期)
[4]邱冠华,干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圖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3-5.
[5]黄泽群.汕头:二代身份证可借阅图书.汕头特区晚报,2015-05-21,二版.
[6]金荣生.鞍山图书借阅证退出历史舞台.辽宁日报,2015-04-24,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