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成
【关键词】 数学教学;体验;探究;操作;交流;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102—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学生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应站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些暗示、干预。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在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表来学习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特别好。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利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获得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