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诵指导的策略浅谈

2015-10-21 18:31王淑娟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王淑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朗读不能孤立进行,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和感悟,学生只有领悟到了文本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文本中的情感读出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诵教学;读悟结合

语文教学是百科教学的基础,没有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具备,学生的学习就是空谈。因此说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读是语文理解和写作教学的灵魂,学生如果不能通过阅读获得对文章的感悟,就不可能真正走进文本中,提高对文本的领悟能力。所以,重视小学语文朗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贯彻课程标准,音乐辅助朗诵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方法进行文本阅读。能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掌握好阅读的重音和语气停顿。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要认真做好语文课文的朗诵指导,在充满感情的朗诵中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位。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教师范读的时候,找一首相应的乐曲作為朗诵的配乐,利用音乐的烘托,渲染气氛,提升学生的朗诵兴趣。而且适合的音乐也是提升文本色彩的重要工具。老师的范读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的范读要注重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提升。音准、语气明朗、停顿适当、感情饱满,这是教师范读的要求,教师的范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努力。

二、读悟结合,提高能力

朗读不能孤立进行,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和感悟,学生只有领悟到了文本的内涵,才能真正将文本中的情感读出来。朗诵的指导要体现眼到、口到、心到,这也是学生朗诵过程中要做到的具体要求。朗诵好的前提是理解得深,学生只有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才能读出文本中的情感,也才能提高文本的朗诵质量。老师在进行朗诵指导的时候,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诵指导。首先是预习中的初读,其次是课堂上的阅读。学生在经过这样的几次朗读后,对文本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再指导朗诵,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读和悟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朗诵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通过朗诵水平的审视就可以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说会读的孩子就会理解,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关键。老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朗诵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