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怎样形成的

2015-10-21 18:31李辉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雨景小水滴水珠

李辉

《雨的形成》一课学习难度比较大,原因是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而小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科学知识并不多,教师要在40分钟内让学生分析推理,了解雨的形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只是简单地做一两个演示实验,然后就去归纳、总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经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领会,我不断摸索,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探索出了一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的新路子,收到了明显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趣引趣,尝试探究

课上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景,让学生观察。但见习习凉风吹过,雾一样的雨飘落在了片片叶子上,雨露在叶片上荡漾,接着,配乐诗朗诵《春夜喜雨》在教室回响,雨景的美让学生陶醉,同时在学生脑海中也已掀起了层层波澜,激起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看着眼前的雨,问学生你想到些什么呢?教师启发学生自由谈谈与雨有关的事、诗、疑问等。是啊!雨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那么,雨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触动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主探究阶段,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1.复习旧知,引导猜想

教师提问:要想弄明白雨是怎么形成的并不难,它与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凝结现象是有关系的。关于凝结:(教师出示课件),(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锅盖儿上有小水珠,浴室的玻璃上有小水珠,从冰箱拿出的汽水瓶外面有小水珠,植物的叶子上有小水珠。(2)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3)请你们根据凝结的知识,猜想一下雨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环节通过课件演示,复习与凝结有关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猜想,使他们的猜想更加科学合理。

2.教师提问并帮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在做出了种种推测之后,渴望找到方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请学生想想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水蒸气?然后让水蒸气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冷条件,凝结成小水珠,让我们的雨下起来呢?这时,我放开手给学生一次尝试独立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研究计划,我也加入他们的行列,并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本环节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启发学生自己想出多个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補充、完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3.归纳总结,做出“小科学家的结论”

在学生具体形象地认识了雨的形成以后,我就一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归纳,得出“小科学家”的结论。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回顾雨的形成,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知道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地球上这种变化是不断进行着的。这一环节,我将合作小组人数定为4人,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实验器材,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中亲自发现知识。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结论更准确。这样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拓展质疑,引申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

在学生通过实验、推理明白了雨的形成过程以后,我问“落到地面的水最后要跑到哪里去?”这时,课堂上又掀起了高潮,学生争着大胆推测:也许落到地面的水又跑到天上了、渗到地下了、流到小溪中了、汇入大海了、被花草树木吸收了……这虽是一些幼稚的想象,却蕴含着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科学自然观。课后,我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推测想象写成了小故事、小论文、小科学童话,他们写了《小水滴的昨天、今天、明天》《小水滴的故事》《小水滴奇遇记》等,想象奇特又不无合理之处,从而使本课教学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最佳教学效果。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雨景小水滴水珠
叶敏作品赏析
种水珠
我是会变的小水滴
雨景
水珠的魔法
大雨之夜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
如果我是一颗小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