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2015-10-21 01:06丁士文谷振辉
新课程·小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鱼食换水鱼缸

丁士文 谷振辉

科学探究的课题,大都与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关,学生感到新鲜和轻松,兴趣和热情高涨。然而,部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目标: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科学探究的步骤是什么?都很茫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科教版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物质性质的探究时,对科学探究部分做了如下尝试:

“科学探究神秘吗?”有小声说“神秘”的,“下面由故事大王张×给大家讲一个有关科学探究的小故事,大家认真听,分析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张×同学讲了如下小故事:小明的爸爸买了十条金鱼,一个月来,这些金鱼畅游在鱼缸里,为小明一家带来了很多快乐。有一天,小明的爸爸要出差,走前嘱咐小明每天放学后,要像爸爸那样照料金鱼。小明欣然接受,并拍着胸脯说:“坚决完成任务。”第一天、第二天,鱼都安然无恙。到了第三天,小明像往常一样,进家后放下书包,就准备喂鱼食。可是他发现鱼缸里有一条鱼“漂”起来了。过了一天,又有两条鱼“漂浮”在水面。请你帮助小明想想:是什么原因使金鱼死了呢?

生1:可能是未及时换水。

生2:可能是水温不合适。

生3:可能是鱼食喂得少,鱼被饿死了。

生4:可能是鱼食喂多了,鱼被撑死了。

生5:可能是缺氧,憋死的。

生6:可能是不小心撞到鱼缸上,撞死的。

生7:可能是生病死的。

……

接下来由老师续讲后半段故事:小明依照同学们为他猜测的各种情况逐一排查。结果发现,死亡的鱼鳞片完整,不像是生病死的;换水的方式也和爸爸的做法完全一样,看来跟换水没关系;看看温度计的示数也是正常的。观察死掉的鱼肚子偏大,根本不可能是饿死了,对了,那是不是真的鱼食喂多了?为了证明这个猜测,小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方案:他捞出了一条金鱼,单独放在一个鱼缸里,仍加入按比例同样的鱼食,而对其他鱼进行减量。第二天回家,发现单独放养的鱼也“大肚漂洋”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由于自己投放食料过多,把鱼给撑死了。随后的日子,小明按减小食量喂鱼,鱼再也没有“牺牲”过。

小明的做法就是一种科学探究。即发现了问题(鱼死了),针对问题进行了猜想和假设(同学们所说的各种情况),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捞出一条鱼作对比实验),获得了结论(适量喂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科学探究并不神秘,也不是无从下手。那下面我们就来设计一个活动,探究铜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进行顺利,不时有问题出现,不像刚开始接触化学的一群新生。

“新课程所倡导的指导就是引导、启发、帮助、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有效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对于科学探究这个看似神秘的课题,采取讲故事引导、分析、讨论、总结最后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感觉到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从心态上放松、从情感上亲切、从行为上重视,以至于在众多听课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都能大胆表述、積极提问、从容进行实验。学会了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该探究性活动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提出假设以及实验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创设适当的条件和情景启发、帮助、激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合作交流,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的严谨性和实验的时效性。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化学探究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师提出了问题,师生共同猜想,由学生进行实验,师生共同进行解释和结论,学生之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最后由学生进行拓展迁移。随着化学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的深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深入掌握,对于科学探究课程教师可以只给学生指导方案、提出不同的建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真正设计实施可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思维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这是知识教学成功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关键所在。教师若能巧妙的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那么有效教学定会名副其实。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鱼食换水鱼缸
杭州亚运泳池不换水的“黑科技”
水培植物霎换水
自动换水
鱼缸里的杀手
鱼缸水
家里的小鱼缸
冰立方鱼缸
我给小乌龟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