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珠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而且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两个方面简要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方法
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不可,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这一句话就明确地指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态度和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高效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习惯和能力两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1.指导预习,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同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入学不久,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将预习引入课堂,做好预习的指导课,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并体会到预习带来的实际益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认字,理解词;另一方面要求其对于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结合课后问题或者教师的补充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准确的找出回答问题的相关内容,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结合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深度理解文章,把握大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更多的阅读创造条件,而且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穿插精读,培养正确阅读的态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穿插安排精读,紧抓本单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重点内容联系课外内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能力,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的阅读训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文本阅读的态度。在阅读教学的過程中,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等,让学生自主讨论,答辩,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发展的信心之外,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引导,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意愿而转移,也不应由教师的分析和理解来代替,而应该是由学生自主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渐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认识和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自觉,专心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中,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静下心来,体会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其次,注重鼓励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最后,鼓励学生读写结合,勤动笔,对于文本中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的片段摘录下来,以备自己的写作所用。勤写作,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储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于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习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需要,介绍,推介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接收水平的读物,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见识,增加收获。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语文阅读的活动尽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不应强加其中,尤其是教师,更是不能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能够完全的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是语言,则是需要学生自己慢慢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体会的,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知道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在文本阅读之前,要对文本的作品和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其次,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应有探索精神地去发现问题,发现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句精彩的描述,感兴趣的内容等,都应最好标注,必要时,做好阅读笔记。最后,在第一次基础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或是记忆深刻的句子等等,进行探讨和分享。再带着问题,进入第二次的阅读。第二次阅读就需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提高阅读的效率,并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