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俭
如今我们在学校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许多小学生在课下和同学们在一起时,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到了课堂上,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声音低得让人听着费力,就是不敢说话。特别是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时,举手者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还未彻底摆脱,我们这种半旧半新的教学方式还是严重束缚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原本聪明活泼、极富灵性的学生教的缺少生气。要改革这种状况,就必须破除传统的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让学生畅所欲言。那么,如何让学生不但敢于畅所欲言,而且说的好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多“疏”少“堵”,下面我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以学生为主,提前准备,埋好“疏”这条主线
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老师应让学生提前准备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预习题,为学生疏理好思绪,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课时,我估计学生会有许多地方不懂,就把提问作为作业来布置,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看谁提的问题多,然后加以整理,埋好“疏”这条主线,发动学生讨论。对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好懂的文章,我事先设计好思考题,使学生预习时有头绪。而不是盲目地只是把提问布置下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在课堂上随意提问,避免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堵住学生继续讨论一个或两个单一枯燥的问题。我这样的做法使学生渐渐爱动脑筋,喜欢质疑问难了,将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将”学生的“军”改变为学生“将”老师的“军”,从而借助“疏”这条主线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以鼓励为主,耐心引导,用“疏”解除学生心理防线,培养学生说的自信
开始,学生提问题往往漫无边际,对此首先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先把自己能解决的动手做出来,不能解决的找同学讨论,实在不行的,再交给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有一些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也要认真对待,必要时单独予以辅导,千万不要说这个问题与课文无关,让学生动动脑筋再读读课文,重新提个与课文有关且有新意的问题,使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感。堵截学生想发问的自信。
课堂讨论时,由于课前预习了,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心慌的现象就会减少。学生怕说错,我们就更应设法培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老师可以这样鼓励他们:“说错了不要紧,如果你们都说对了,还要老师干什么?即使是老师,有时难免也有说错的地方,要大胆些,何况你们也不一定就说错呀,要相信自己。”经过反复动员学生,举手发言自然就会多起来了。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虽然这样要耐心等待,直到他说完,绝不能简单、厌烦地让其坐下。当然,说对了教师就更应给予鼓励,这对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其实我们老认为学困生不会回答问题,即使说了也说不到点子上,中等生胆小,不敢举手也不爱发言,叫起来一两个声音低的竖着耳朵听也不一定听完整,就喜欢叫优秀生,久而久之,我们的做法堵住了学生说的欲望,学生不敢说也不愿说了,我们只有以“疏”解除学生不说的防线,培养其说的自信,学生方愿畅所欲言。
三、以反问为主,用“疏”来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提问题时,老师不应尽快回答,而是尽可能用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在不断的反问中,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在教学《画杨桃》时,有个学生问我:“课文中怎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和破折号?这有什么意思?”于是我就抓住不放,疏导学生先查字典后面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典型之处让其辨别,如针对课文中“老师让几个同学坐在我的位置后,问同学们,同学们回答时为什么开始抢着答,后来吞吞吐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问题一出,课堂上马上就活跃起来,许多同学举起手,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引出了对任务及其主题的分析,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堵住了有趣问题的生成效应。
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具备了乐于质疑、喜欢争论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就能达到畅所欲言的目的,这样就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乐于倾吐自己的心声的,只要教师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点拨、扶持,把学生渐渐引入想说的佳境,学生就能逐步迈入语言文学的殿堂,“说”不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更是诱发学生潜能的春雨。而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将学习的时间、说话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说,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话语霸权埋没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三尺讲台,同样是学生的舞台。我们只要做到多“疏”少“堵”,学生在课堂上一定会畅所欲言,让语文课变得多姿多彩。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