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山城的“补胎哥”

2015-10-21 07:03:28刘兴攀
工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补胎李师傅老李

文_刘兴攀

奔跑在山城的“补胎哥”

文_刘兴攀

乐观面对57年病痛,笑对人生坎坷,20年不停奔跑,骑烂了7辆自行车和摩托车,行程18万多公里,应急补胎6万多次,只为你的“泄气”来鼓劲,他就是李应海,山城里的“补胎哥”。

“老李天天见”

阳春三月,连续几天的晴好天气,挎着耳麦、踩着单车的驴友们活跃在乡间路上,山城保康县也进入到“旅游时代”。热情好客的人们忙活起来,干流动补胎的李应海穿梭在路上,他说,昨儿一天跑了30多个点,干这行真没空,早上5点起来,晚上10点也睡不了觉,常常下午才吃第一顿饭。

清晨,坐着老李客户的摩托车,与他邂逅在路边,骑着满身装有箱子的摩托车,一个快速左靠边,拎个工具箱下马,扒外胎、找故障、打毛、刷胶、补丁……

“我这个样子还值得拍呀!”老李对着手机镜头,快人快语,一边忙活手里的活,一边应着过路人的招呼和客户的玩笑。

“这是我第二辆摩托车了,都是老李修的,我认识老李13年了,他这人办事可靠,十几年了一直这样”,路边等待修车的王先生动情地介绍。说话间,环卫大姐一声不发,拿走李师傅的气枪,笑着说:“在路上,我和老李天天见。”

小个头、黑脸庞,看上还有点“土”气,鼻梁上扛着个黑框大眼镜,头顶灰色鸭舌帽,身穿卡其色短夹克,乍一瞧李师傅这身装扮是为秀专业而来。

马路上过往车辆不时传来汽笛声,“我不喜欢汽车,一坏就堵路”,老李不经意言说,道破他对传统交通工具的不同认识。

从全职教师到全职补胎

在保康干李应海这一行并不少见,李师傅在业界也算是个名人,但认识“老李”的人可要比知晓“李应海”名字的人多。“补胎找老李”,在保康不亚于一句广告词。其实,真正了解老李人生经历的人并不多,在坊间也有很多版本,更多还是“老李这人不容易,人好命不好。”

老李说他干的都是“直把活”,他的事没有啥好写的。经过一番交谈,慢慢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老李说,他是70年代师范毕业,22岁当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三个孩子同时上学念书,夫妇都是当时收入微薄的工薪族,只好做点临工补贴家用。

修车补胎并不是李应海的第一选择,曾经卖过香菇,做过茶叶生意,也跑几十里叫卖过冰棍,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老李把湿香菇炕成了“糊香菇”,李应海坦言,自己做不了买卖,人太实。“当时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自学手艺,每个周末都会出来摆地摊修自行车,还跑补胎。”老李回忆当年记忆犹新。

老李乐观热情,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事实上,李应海最大难处还不仅是来自家庭,而是来自伴随其57年的病痛。

确实没听错,李应海的病龄和年龄一样大。在不愿提及与压抑太久中挣扎片刻,李应海道出童年的阴影,“我才1岁时,脑壳烧伤了,连骨头都烧坏了一块。”说话间,老李揭开帽子,只见他那毛发少的可怜头部,凹凸不平、颜色通红、痕迹斑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哪个医院跑出了未愈的病人,准会吓一跳。

李应海头部烧伤,着实影响他的童年的快乐,至今也有人常拿“秃子”来说笑。老李说,“我不会计较,更不会因此而影响做事,笑一笑十年少嘛。”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应海的头部烧伤后遗症愈发严重,记忆力逐渐变差,加上还患有慢性胃病,老李不能继续站讲台了,他同意了学校的建议,办理了病休。老李说,修车轱辘比教书简单,不会误人子弟。从此以后,李应海当上了全职修车补胎工。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当年和李应海熟悉的人很多当上了老板。几十年过去,李应海倒是没有变,从单车轮子到摩托轮子,除了补胎、换辐条、修链条,凡是与轮子无关的业务一概没有拓展,连修摩托车刹车,老李也仅仅只修得了毂刹。老李说:“我只适合修车轱辘,我觉得我的条件做不了发动机维修,我把我会做的做好就行。”不难察觉,修车补胎已达到了李应海最大的身体极限。

“我只是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做”

跟笔者聊天的时候,李师傅两次前去补胎,每次往返只需10几分钟。要说,补胎最耽误时间的是扒胎,最顽固的是穿孔补不牢。而李应海修车补胎又好又快。老李讲述自己的心得,他说,“扒胎时,把外胎边集中到轮毂中间,这样外胎就会松弛易扒;补胎,要待胶水快干时在打上补疤,这样不开胶。”几十年来,李应海除了把胎补好,他更重视“治胎病”,这也见证了老李扎实的做人风格。李师傅一直用自己的摩托车做实验,对他骑的那辆摩托车的轮胎、链子等耐用品的更换时间、使用情况、动态信息、故障原因用一个小本子历历记载,以此总结轮胎质量和正确使用的方法。

李师傅并没有吝啬他的技术。在这座山城,多少人摩托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泄气”而无助。老李提倡“气要足,不足不能硬撑”,每次补胎,见到质量差和使用过久的轮胎,李师傅就主动提醒别人更换,随口推荐出三种他多年使用、而且客户口碑好的轮胎品名,减少客户车子的故障率。

在路上,李师傅一圈一圈的转动轮胎,凑上去一看,才知道老李是在找“病根”。每一次补胎,他不在乎刺物的大小,哪怕只有一毫米,他都会用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去找那个刺坏轮胎的“罪魁祸首”。他说不排除,有的嫌钉子太小,或者找不到就不找,把外胎转一下,换个位置,这样很快就又塌气,把自己的责任推开了,这样害人害己。来到他的“根据地”,见到多年实践总结,精心挑选的配件。李师傅表示:“摩托没有备胎,我要确保每一补疤过工,每一条轮胎质量过关。”除了这些,他还十分注重配件的节约和再利用,经常把别人不要的废旧两轮车买回来,把质量过硬、没有用到期限轮胎拆下来,解决需要。还把内胎做成摩托车货物绑带,送给需要的人。

李师傅表示自己修车补胎并没有绝活,“我会做的别人都会,我只是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做。”几十年,只要和老李打过一次交道的人,就会有第二次,李应海自豪的说,他的客户80%都是回头客。

“自己吃点苦没事,不能耽误别人”

一年冬天,老李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地点在距离县城区5公里的观山林场,这里唯一的公路穿梭在密布的丛林中,李应海行之山脚下,发现路上还有冰雪,摩托车行走很危险,纠结片刻,他果断前去补胎,在返回途中,老李连人带车滑出几米远。

李应海说:“答应事小、误人事大,自己吃点苦没事,不能耽误别人。”为了不耽误别人的事,李应海从不“大包大揽”,常常把客户推荐给自己的同行。2003年,李应海接到电话前去修胎,刚开工,冷不丁挨了一顿打,等他回过神来才知道,这个客户先给同行打的电话,由于同行没有及时到,客户等得不耐烦,请了自己。不料同行也赶到看到他正在修理,误以为李应海抢了他的生意。就这样,不问青红皂白,掀翻了李应海的车,打了李应海的人,即便这样,老李也没有计较。

2006年,李应海头部后遗症恶化,“双手除去干事的时间,几乎全部在头上抓痒”老李这样形容了当时的情况。这种“抓头”从轻微到严重长达一年之久,这一年,李应海由小诊所到大医院,就算这样,他始终没有间断过修车补胎

直到头部化脓,李应海只好转院来到市里,谁料,市里只能保守治疗,在医院老李每天都能接到客户的电话,为了不影响客户,他向客户推荐一个可靠的人,就这样,治病期间,李应海客户群成就了他的第一个“徒弟”,最终“徒弟”放弃了出租车工作,加入了补胎行业。

“先方便了别人,自己再享受”

就在三年前,李应海的二女儿患上了精神病,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再也不愿去婆家。从此,顾照出嫁的女儿和外孙子又全落在了老李的家庭。几十年,命运泄气,老李从没泄气,病痛、家庭的坎坎坷坷,李应海始终坚持,年过半百的他依然奔跑在马路上,在有限的身体条件下,他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无限可能。他说,“能坚持要靠兴趣,做事需要坚持,通过修车补胎这份工作,我还锻炼了身体,我喜欢我的职业,我离不开的我的职业。”

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烟,常常有人说老李不会享受,是个闲不住的家伙,老李坚却持一个信条:“先方便了别人,自己再享受”。修车20年,老李摆地摊17年,每年365天,他从来不给自己放假,很多年,团年饭刚端到桌上,老李接到客户电话,马上前去修车补胎,老李说:“20年里,唯有两个腊月三十吃团年饭时,没有被客户‘打扰’”。平日更是如此,老李经常刚坐在饭桌上,或晚上刚在回家的路上,电话来了,马上就要起身去为客户服务,经常夜间还跑出十几公里,带着头灯方帮他人解难。“方便了别人,自己再享受”,这句话常常挂在李应海嘴边。

2010年,老李终于有了自己的门店,门店没有店名和招牌,只在店门口挂着一块小黑板,用来留言和业务介绍,这块小小黑板也成了他与客户之间的联络之窗。李应海说他多年没有换联系方式,他也从不把电话写在街旁路边,一辆改装的多功能摩托车、一块镂空“上路补胎”和电话号码字迹的铁板,成了李应海的标配。时至今日,李应海成了山城人离不开的“备胎”。

猜你喜欢
补胎李师傅老李
男子长期喝酒长出“象鼻子”
百变“老李”
暖心纸条
给老李过生日
“狡猾”的老李
农业机械轮胎扎破后怎么办
山东农机化(2017年5期)2017-04-03 05:08:02
给老婆买药
喜剧世界(2016年19期)2016-11-26 19:21:19
流水的学生,铁打的“李师傅”
工友(2016年3期)2016-04-20 06:34:49
补胎记
汽车之友(2015年9期)2015-05-06 21:37:05
撞宠物狗逃跑也算“肇事逃逸”
新传奇(2015年35期)2015-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