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平
摘 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批新生代女作家在德语文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一现象被称为“文学少女奇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世纪初在中国也出现了一批“80后”新锐作家,这群新的创作群体给中国文坛增加了许多新元素,是“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瑞士女作家策·燕妮和中国女作家张悦然进行分析和比较,探析以上两种文学流派中女作家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文学少女奇迹 80后作家 策·燕妮 张悦然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不仅德国国家得以统一,而且给德国文坛带来一片繁荣景象,一批有才气的年轻作家涌现。其中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生女作家尤为引人注目,她们的作品多取材自两德统一后的社会现实,展现出在全球化趋势下德国的人情世故和各种矛盾,随着她们的作品取得巨大成功,这批女作家被称为“文坛奇女子”,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文学少女奇迹”或“文学娘子军奇迹”。策·燕妮即其中一位代表作家,她于1974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花粉屋》广受读者欢迎,此部作品为她赢得诸多奖项,她也因此一夜成名。2000年她的第二部小说《海螺之声》面世,不过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
“80后”文学是中国新世纪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它指的是一批1980年至1989年间出生的作家的集体记忆的书写,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以2000年韩寒出版的《三重门》为开端,“80后”文学迎来了它的灿烂时期,但自2006年起“80后”文学作品的销量有所下降,呈疲软态势。“80后”文学发展至今,由于不少“80后”作家面临巨大生活压力放弃了写作活动,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家在文学市场上处于活跃状态,张悦然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相似之处
事实上,“文学少女奇迹”和“80后”文学的作家有相似的创作背景。
德语文坛作家自二战结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都热衷描写对纳粹历史的反思,这一主题当时也赢得了大量读者。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德语文坛体现出了一种多样性,出现了一种代际更替的现象,对历史的反思不再是唯一的写作主题,一些作家开始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这些作家拥有不同的写作主题,运用不同的写作方式,使得德语文坛不再单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德国文学的一个新的特点:“当代德国文学呈现出历史和日常并置的局面”①。当代德语文学具有了一种多元格局,“文学少女奇迹”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
新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一代的作家面临多种文化的冲击,于是一种“新世纪文学”应运而生,“80后”文学就是“新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批“80后”作家面临的时代风貌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作家,他们的生活稳定,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早就开始了解社会现实,成熟得较早,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因此,在文学创作上,“80”后作家更加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多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和情感。
可以说,德语文坛中出现的“文学少女奇迹”和中国文坛中的“80后”文学都是在社会环境发生极大变化的情况下,新一代作家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在文学创作方面创新的成果。
两位女作家策·燕妮和张悦然的作品还运用了相似的题材。
瑞士女作家策·燕妮至今共出版了两部小说:《花粉屋》和《海螺之声》。《花粉屋》中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故事:“瑶——一个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女孩,她出生后不久母亲便跟别的男人跑了,父亲是一个小作家,父女俩相依为命,生活清贫,吃尽了苦。瑶长到十八岁时就去找她的母亲,想同她谈谈过去的事,因为她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母亲为什么不同他们在一起,为什么对她——她唯一的女儿也不管不问。期间她同母亲一起去旅行,但她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无话可说,她的问题根本就得不到答案。在母亲眼里,她就像她的一个小妹妹,而不是她的女儿:她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最后瑶不得不承认:母亲是一个‘陌生人。”②《海螺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相似的故事,这部小说被某些评论家批评为陈词滥调。总的来说,“燕妮将‘破碎的家庭关系视为她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她希望社会能从这些揭示家庭矛盾的故事中得到某种启示”③。她的作品表现出了当下社会中亲情的冷漠及当代年轻人心中的伤痛和苦闷。
在张悦然的小说中,感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这些感情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正因为她的小说多描写青春期少女忧伤的情绪,所以她的某些作品也被归于“青春文学”一类。她的代表作之一《水仙已乘鲤鱼去》描写的就是一个幼年丧父、不被母亲疼爱的邋遢女孩璟,和改嫁的母亲曼搬入继父陆逸寒家里,得到继父和继父之子小卓的关爱。然而璟因为内心孤独和自卑患上暴食症,又变得越来越胖。当璟对继父异样的情愫被曼发现后,璟被送入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结识了人生中的挚友优弥。在优弥的帮助下,璟变得越来越优秀,然而在她高考结束后回到继父家里才知道一切已经物是人非。继父陆逸寒被曼伙同一名郑姓男子骗光了家财,整日饮酒度日,在璟回家的第二天他因酒后驾车车祸而亡。璟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小卓的责任,而她最好的朋友优弥为了保护她却入了狱。璟在孤独痛苦的时刻总会写作,她的偶像就是陆逸寒的心上人,一个名叫丛薇的知名女作家。璟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知名女作家,在此过程中她与编辑沉和相恋。在小卓为了救他的恋人小颜死去之后,璟又一次受到重大打击,沉和带她去旅游散心。沉和带璟去见偶像丛薇,原来丛薇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璟将丛薇和小颜一起接入陆逸寒的老宅,谁知突然起了一场大火,丛薇、小颜和沉和丧生大火,璟昏迷多日。璟准备去医院打胎之时,碰上了来做孕检的曼。曼看着璟,觉得现在的璟就是多年前的她。在《水仙已乘鲤鱼去》中,主人公璟因为自小缺少家庭的关怀和内心的孤独,于是爱上了对她关爱有加的继父和一直给她支持与帮助的沉和。可以说亲情的缺失是造成璟自卑的重要原因,也使得她的内心十分空旷和孤独,所以每当她遭受了命运的打击,她总会缩回壳里,而且时常以暴食症催吐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可以这么说,张悦然的小说说出了一代人的希冀与痛楚”④。
二、不同之处
从作品数量看,两位女作家间的差别显而易见。瑞士女作家燕妮至今正式出版的作品只有两部,可以说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相比之下,中国作家张悦然以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红鞋》、《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和《鲤》系列主题书等多部作品,数量上较多。
从语言风格看,瑞士作家策·燕妮擅长以生动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在她的作品中没有太多艰涩难懂的辞藻。燕妮的作品语言流畅,同时意蕴丰富,如《海螺之声》结尾处对海螺声的描绘,“人们循声朝发出海螺声的地方张望,他们仿佛觉得这声音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的;于是,每当这时,他们便会在这喧闹的市中心驻足停留片刻”⑤。而中国女作家张悦然的小说具有一种酷冷的风格,叙述态度十分冷漠,她喜欢用这种方式达到一种“过”的状态,也就是一种极端的状态,所以她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阴暗的、痛苦的、绝望的表达,如《水仙已乘鲤鱼去》中的两处表达:“似乎是因为很久没有吐了,这对她变得更加艰难。喉咙像是一个锁住的阀门,怎么也无法冲开,哪怕她那么猛烈地去撞击它,却依旧不能。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眩晕,血都冲上了前额,头顶,几乎令她失去了知觉,她只是感到眼睛肿胀,泪水机械式地涌出来……她看到自己的一只眼睛里充满了血。这种血,并非平时的充血,并非她已习以为常的血丝,而是鲜红的血液,整个裹住了眼球。她吓坏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从未看到过这样的眼睛,像是瞳仁里被放了把火点着了。”⑥
此外,两位女作家之间还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同点,那就是她们作品的主题和深度之间的区别。
策·燕妮的小说着重描写破碎的家庭关系,以个案折射出在整个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但她的小说情节完整,意蕴深刻。在她的作品《海螺之声》中,不仅描写了主人公伊莉莎寂寞的童年,伊莉莎年少岁月里唯一值得回味的记忆就是被母亲丢给祖母后,她和祖母在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祖母意外死亡之后,她得了语言障碍,并被送入孤儿院,精神状态极差,甚至不想继续活下去:“她两眼下面总有着黑影,有时候甚至给人一副好像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而过早地衰老的样子……伊莉莎同另外十三个孩子同住一间大寝室,每天睡觉前她总要祈祷,愿自己第二天早上再也不要醒来。”⑦但是燕妮在描述主人公伊莉莎的不幸童年之余,对后来收养了伊莉莎的罗森贝格一家的关系也有详尽的描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一描述表明了家庭问题不再只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问题。罗森贝格先生和妻子玛利亚起初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在他们的儿子格奥尔格出生后不久,玛利亚潜藏在内心的空虚感和事业心让她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家庭生活,玛利亚决定自己创业。从此寂寞慢慢笼罩了这个家庭,玛利亚整日忙于设计,罗森贝格先生在著书立说,夫妻二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渐渐离心。这也为后来他们的儿子格奥尔格的恋母情结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在《海螺之声》这部作品中,不只伊莉莎一人,格奥尔格,甚至后来出现的格奥尔格的哥们儿拉蒙都是在并不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可以推测,燕妮是想用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心绪表达一代人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因此,燕妮的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小说,她的作品已然达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标准,具有深层涵义,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性。
但是倘若我们将张悦然的作品与燕妮的作品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张悦然作品中存在的一个缺陷,正如莫言所说的那样:“她在小说中过于沉湎自我,这使她的小说显得很紧缩。”⑧在她的作品《水仙已乘鲤鱼去》里,主人公璟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只是一种“猥琐的弱小的父爱”⑨,母亲曼憎恶璟的存在,因为她认为她的精华都被璟带走了,童年里唯有奶奶给过璟一份像样的爱。因此,璟的内心一片荒凉,她被继父给予的那一抹温情吸引,对继父产生了超越伦理的情感。在璟被母亲送到寄宿学校后,优弥的出现解救了璟,她给了璟巨大的鼓励和支撑。但是璟的不幸并没有结束,继父车祸而亡,她只得独自抚养幼弟。谁知她的弟弟又不幸病死,璟身边亲近的人只剩下了一直关照着她的编辑,也是她最终的爱人沉和。在璟终于决定踏上新生活的一刻,沉和却又不幸丧生火海。璟的命运十分坎坷,但是主人公璟的所有经历不过是由作者主观意念推动的,这些经历过于极端,虽说这种极端化的处理方法是张悦然的特色,但是正因此使得张悦然的作品脱离了现实性,以致某些评论家对其作品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种对暴力、血腥、残酷、仇恨、阴暗等的重复夸张而又无深层意义所指的叙述是一种商业作秀行为,是一张矫揉造作、扭捏作态的商业表演。”⑩这种评价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从中不难感受到,张悦然的作品中虚构的部分确实较多,同作品的情节相比较,似乎作家极端的写作手法显得更加有吸引力。同瑞士作家燕妮的作品相比较,张悦然的作品似乎缺少了一些社会性的经验,虽然显得个性十足,但是深度可能还不够。
三、结语
瑞士女作家策·燕妮和中国女作家张悦然都是成名较早的作家,在她们创作的时期,社会环境相较之前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一代人心绪的变化。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社会问题和压力,年轻人更加专注自身的问题,注重自我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以策·燕妮和张悦然为代表的新锐作家群可以说是这批年轻人的“传声筒”,她们从女性细腻独特的视角出发,观察到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新一代人的迷茫不安、模糊不定的情绪;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内心却仍存有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寂寞;对自我存在价值的不确定……这些迷茫的、痛苦的思绪始终围绕着、追逐着他们。以策·燕妮和张悦然等为代表的这批作家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它们有所表达,这也是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作用和意义,正是促使这些年轻作家们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我们希望瑞士女作家策·燕妮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主题更丰富的作品,也希望中国女作家张悦然今后的作品可以有更强的社会性,作品更有深度。
注释:
①何宁.历史与日常的并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德国文学[J].德国研究,2011(1):63.
②⑤⑦裴胜利.海螺之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105,36.
③黄克琴.德语新生代女作家——策·燕妮的写作主题[J].德语文学瞭望,2003(4):25.
④⑧莫言.飞扬的想象与透明的忧伤(莫言为《葵花走失在1890》序),//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225,227.
⑥⑨张悦然.水仙已乘鲤鱼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202,16.
⑩明丽丽.极端,酷冷的青春写作——论“80后”作家张悦然[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70.
参考文献:
[1]黄克琴.德语新生代女作家——策·燕妮的写作主题[J].德语文学瞭望,2003(4):24-26.
[2]何宁.历史与日常的并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德国文学[J].德国研究,2011(1):54-80.
[3]明丽丽.极端,酷冷的青春写作——论“80后”作家张悦然[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69-70.
[4]莫言.飞扬的想象与透明的忧伤(莫言为《葵花走失在1890》序).
[5]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6]裴胜利.海螺之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张悦然.水仙已乘鲤鱼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