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32-02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使其生活情景“数学化”。
一、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真有趣、学习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购物”时,我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2.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租车租船”这一问题时,教师出示问题情境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设计不同的租车租船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用到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气氛浓厚,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3.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让学生测量黑板及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画出它们的平面图,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具有了自己就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的成就感。
二、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研究表明: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包装问题,在包装时要考虑什么因素,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包装情况,如何包装节省包装纸,如何包装便于摆放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后,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
孩子们就是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