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影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04-02
价值观是和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教育部在颁布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正确理解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十分必要。
一、达成物理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1.价值观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和稳定个性的发展。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促使学生形成稳定个性的基本标志。 新的课程观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强调人的意义和价值,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突出表现。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赞同、反对等态度,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倾向,很容易受外界的环境、他人的行为语言而改变。只有经过学生不断的自我探索,将态度倾向性有机合理的整合,才能不断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物理价值观,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物理知识的掌握,物理思维的养成,都离不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而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树立正确的物理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习的意义,体验到对物理学科及物理学习的认同感,可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比较不同类型的物理知识,为其物理学习指明方向。因此,把握学生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
3.物理价值观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实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从一定的程度上讲,物理思维的培养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单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物理习题运算”未尝不可,但从整体上考虑学生的发展,这些知识未必是所有学生将来所必需的,相比之下,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物理教学,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物理科学素养才是物理教学的本质。
二、价值观目标培养的特性
1.自主性
本质上,价值观是一种主观的自主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是在主体所认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之上建立的,体现在行为上的主动选择。
在价值观未稳定建立之前,他人迫使其所作出的行为选择并不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价值观的培养方式是无效的,学生此时的价值观并不稳定。所以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实现主动学习。
2.参与体验性
每个人的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价值观教育中,学生在参与体验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主思考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瓶吞蛋”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提供器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不同的证明方法,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3.复杂性
价值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现象,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等都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影响,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价值观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价值观培养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物理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创造一种探究问题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思考问题的实质,激发学习兴趣,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节中,在课前教师采用洗衣机管、彩色亮片来演示“天女散花”实验,引导学生猜想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采用手中实验工具来解释实验现象 ,创设了一种探究问题、引发思考的情景,学生会更加易于接受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2.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上的诸多发展创造了如今人们快捷便利的生活,而这种发展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理解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关怀,并产生热烈的感情,这对于物理价值观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我国一些诸如钱学森等优秀科学家的事迹也会增强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体验学习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许多物理学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甚至于自己的生命。如果学生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物理美,那么对于物理的喜爱自然会油然而生。例如在讲解“液体压强”这一节课时,可以准备深度较深的水,让学生亲自体验手由浅入深时液体压强的大小,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视频或者flash,例如落水的船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被挤压等等,让学生来体验这种震撼。
4.贴近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促进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贴近生活的物理给了他们进行知识运用的的机会,这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从而转化为内部动机。例如在学习了“大气压强”这一节后让学生来解释吸盘粘钩的原理,在学习“物态变化”后解释冰棍“出汗”的现象等等。在完成物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整合课程资源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物理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师要努力挖掘物理课程资源,在课堂中引入物理实验,挖掘身边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除此之外,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课堂容量,图文并茂,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在作业的布置中安排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采取自制课件汇报的形式来使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其对物理的兴趣。
四、价值观的评价
1.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可是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它的意义,认为知识并未为其生活及社会带来价值,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倦怠,从而导致盲目学习,降低学习兴趣。
2.对物理课程学习的认同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置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若将学习目标定位为“熟练做题”,产生对物理学习的不认同感,体会不到物理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3.对待社会的态度
初中生在对待事物时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社会中的人、物发生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价值观、自我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对于社会的态度也在间接的反映着学生内心真实的价值观。
4.民族自豪感
科学可以服务于人类,这也是物理学家们喜欢钻研物理的其中原因之一。“神舟八号”的发射、海外华人荣获诺贝尔奖等等,对于这些事件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课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赵丽,赵风雨.新课程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27-29.
[3]杨学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达成的策略[J].教师,2009,(6):22-24.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