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我们的明天在哪里

2015-10-20 09:52吴启圣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

吴启圣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01-02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毛主席也有诗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我想这两句话应该可以较为恰当的表达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们选派我们这批基础教育管理者来华东师大学习一月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了。似乎还来不及适应开班初的兴奋、好奇与夹杂着的隐约的担心与焦虑,就到了快要依依惜别的倒计时阶段。感谢华东师大基教所的精心准备与安排,感恩各位大师专家的不吝赐教与引领,感动各位助管、学员的互相关照与帮助,感念所有学习着、感受着、快乐着也辛苦着的天天日日、点点滴滴。临别之际,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我最常拷问自己,也是回校后面对领导与同事不得不应答的一个问题是:见贤思齐。与沪上名校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在哪里?我们的明天又应该去哪里?

一、源自学校高度共识的文化认同与引领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小微教授认为:一个学校应该充分地唤起文化自觉,增长文化自信,从而走向文化自强。这对学校而言,就是走向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向往与追求。从我们所参观的闵行区的实验小学和明强小学来看,这两个学校都有着源自学校文化传承的高度共识的文化认同感,并以此来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闵行区实验小学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建于莘庄镇城隍庙的格思堂,原名叫蒙正学堂,取启蒙养正之意,历经百年传承,现已形成“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深厚文化理念。启学识兴趣之蒙,明哲理事理而成事成人。在此文化理念引领下,学校有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想追求: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享有童年生活的充实与快乐;让教师主动快乐的工作,体验职业内在的尊严与价值。

上海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创办于1905年,由当地七宝镇两贡生捐资所建。他们力倡走教育救国之路,培养地方人才,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故取意“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也”,历经演变,今天的明强小学在传承百年明强文化的同时,以“审美超越”为核心理念,以“明事理、明自我、强精神、强体魄”为校训,以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逐步确立了“智慧管理、七彩童年、幸福教师、和美课堂”四项核心改革工程,使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两所百年名校,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体现在它的一草一木、固态的建筑、校园教室、功能室及活动区域的精巧设计与布置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因素,你可以时时刻刻、不经意地就感受到他们师生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阳光、快乐与幸福。这种高度的契和感和趋向性,除了文化的号召,别无它法。反观我们内地许多学校,大多是满足于应付上级安排的日常性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的平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何谈静下心来去认真地挖掘和思考学校文化的纽带作用呢?

二、一个好的校长和合作共生的优秀团队

一个好的领导,毫无疑问必须是既“领”又“导”。“领”的是思想的前瞻性与行动的示范性,“导”的是督导性与指导性。细品实验小学和明强小学的发展,其关键的飞跃节点首先都是因为极具良好个性的校长的推动和一批优秀团队的培养与辐射引领。实验小学的何学锋校长,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也是一位极富思想与个性、睿智与魄力的学校领导;明强小学的顾文秀校长,原来是实验小学的书记,也是一位涵养深厚、管理细腻,极富洞察力和亲和力的巾帼女子。他们的共性,我总结为四有:有人本思想、有统筹能力、有教育情怀、有人格魅力。人本思想不仅体现在他们对“人”(在学校主要是师生)的本位认识与尊重,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把这种尊重与关注落实到了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境和环节,倡导成事成人的共赢局面;统筹能力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多校区(实验小学一校四区,明强小学一校两区)的管理与优秀团队的培养上,更外显于他们较强的公关能力与灵活自如的表达水平;教育情怀则是体现在他们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坚信、艰辛与建新上,永不懈怠,永不满足。人格魅力则是体现在前面基础上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和趋同性上。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叶澜教授曾指出:“新型学校必须要在社会转型变革的时期,主动实现自我的转型性变革;学校转型的主要标志应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方面。”而要实现这些,必须要我们的学校领导改变重“事”轻“人”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形成“成事中成人”的新取向,从“驭人之术”走向“成人之道”。所以在这样的学校,不仅有好的校长,更重要的是校长身后那批一直在成长、在集聚的优秀教师团队。他们价值理念文化统一,共性上移,个性下移;研究实践、鼓励创生,资源成果、共建共享。人定胜天,何愁不成!而反观我们内地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入门关大都较低,很多校长是“教而优则仕”,很多教师是“无路可走则师”,后期的培训、培养也存在着重人数轻质量,不及时、不延续、不跟踪、不回访的四不偏差。在农村的很多学校,师资匮乏,水平整体低下难以提升的现象尤为严重。单兵素质本就不强,却又欠缺构建团队的意识和能力,面对这种状况,必须是多措并举才能行之有效。

三、和谐共生的平台构建与循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不是孤立的,因其育人兴国的重要性、独特性,使得它与学校首先被置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前沿,也注定了是国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维权意识日益萌发,维稳求安高于其它的今天,教育不好搞,学校不好办,是现今教育人不可言及的痛,但在实验小学和明强小学,却有着和谐共生的平台建构与良性循环。在硬件设施上,他们有着雄厚的财力支撑和物质保障;在软件建设上,他们既有周边社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热情支持,更有高水平的、高素质的家长团队,尤其是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的庞大高校科研团体。这两个学校在办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的跨越发展,都不得不归结和归功于他们与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杨小微教授领衔的国家“新基础教育研究所”的结缘。这些大师、教授们把最前瞻的、最具挑战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最日常性的、最丰富的资源相结合,研究于课堂,反馈于师生,整合于学校,提升于双方。新基础教育研究所重点研究的三个方面:课堂教学改革、班级建设、学校领导与管理,在这两个学校都得到了充分的实践、运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变革发展。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确实差距很大,但他们这种把“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思维和能力应是我们努力靠拢的方向。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限于各自的视角和重心,更限于本人的眼界与能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个人认为,我们内地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特别努力的三个方向:

(一)追根溯源,探究学校理念文化

这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最艰巨、最漫长的变革完善之旅。一个学校的文化理念,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传承之根,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办学的思路和出路,也关乎着对全体师生内在精神和趋向性的引领。杨小微教授认为:一个学校应该充分地唤起文化自觉,增长文化自信,从而走向文化自强。对学校而言,就是走向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向往与追求。追寻的思路是感悟——发现——凝练——转换,发掘路径多种多样:如事件开掘式、项目拓展式、校名联想式、综合凝练式,多层面、多维度地探寻文化基因,深挖内涵,广拓外延。一旦确立,要以此为目标导向,形成共识,渗透完善,最终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标杆。

(二)成人成事,培养优秀教师梯状团队

要把在“成事中成人”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方方面面,重点抓好五个队伍建设。一是班子队伍,选好班长,配好班子,长短互补,性格相济。二是中层行管人员,要踏实能干,上联下促,综合协调。三是班主任队伍,要认真细致,乐于奉献,善于沟通。四是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名师引领,骨干紧随、其余跟进。五是各活动兴趣组,要特长优先,自主自愿,健身娱心。这里尤其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思想,针对我们自身特点,努力规避基础差、起点低、基数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理论学习与现场学习相结合,跨校交流与讲座报告相结合,传统研修与现代多媒体研修相结合等,重点培养,梯队跟进。唯有这样,我们才可汇众家之长,攻一校之成。

(三)多措并举,搭建好的办学平台

一是争取地方政府、教育局、社区及一些成功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办学政策、条件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二是营造和谐的家校沟通,通过家委会、家长会、文体活动、开放周、校园网、QQ群、微信群、微博等渠道和家长无障碍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形成良好的合育氛围。三是积极寻求强校,尤其是高校一些专业研究教育教学的院系、专家的指导、帮助。借教育改革大势,借多措并举之力,尤借大师专家之脑,众志成城,必能浪遏飞舟,傲立潮头!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