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帆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语言区正是提供给幼儿这样一个运用语言的场所。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投放有效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地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主动地发展语言。如何投放语言区的材料,使语言区更有效地开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是要借助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材料投放会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然而,很多幼儿园的语言区往往不够“活”,存在着环境封闭、材料变化少、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的通病,无法引发幼儿去想、去操作、去交流,从而阻碍了语言区活动的深入开展。语言区材料“活”,内容才能“活”;内容“活”,活动才能“活”;活动“活”,学习才能“活”。如何让语言区 “活”起来?语言区应该怎样设置,怎样投放有效的材料?这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设多彩空间,让幼儿的交流欲望“活”起来
语言区的环境存在封闭呆板的现象,在环境创设上缺少氛围,一般就在教室隔出一小块区域作为语言区,提供了一些图书,或张贴几张背景图片,从视觉上感到生硬和呆板。导致语言区比起其他的区域却显得有些冷清,受到冷落。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所以在语言区,教师应着重为孩子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对语言区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割,给幼儿更多选择的可能。创设出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交流互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首先,创设故事小舞台,激发表演欲望。中班的孩子虽然讲述故事的能力不是太强,但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表现欲,愿意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他们喜欢戴着手偶自言自语地讲着自编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小舞台或小剧场,投放头饰、手偶等材料,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表演活动,也可根据语言活动,如《借你一把伞》故事材料,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依次取出小姑娘、青蛙等角色,进行故事表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同伴间合作表演故事,幼儿在自主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其次,增设观众席,激发学习欲望。愿意上小舞台的幼儿多了,还可能出现儿幼儿抢舞台的情况,可以增设沙发作为观众席,还没有轮到表演的幼儿就坐在观众席上观看。幼儿既是体验者又是学习者。孩子可以当观众,欣赏其他同伴的表演,在别人的表演中学习如何讲述。再次,搭建悄悄话屋,激发交流欲望。有些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在班级里往往话不多,比较愿意和几个好伙伴聊天,教师可以创设温馨的悄悄话屋,小屋是封闭的,上面悬挂着轻盈透明、色彩柔和的纱,里面放置柔软的坐垫和各种毛绒玩具,可以容纳两三个幼儿大小的空间,在这里,幼儿可以享受温馨、和谐、隐秘的环境,使他们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哪怕是在集体活动中一声不响的孩子,也会大声说话。
二、衔接语言活动,让幼儿的口语表达“活”起来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核心,因此语言区的材料应该考虑蕴含“表达”这一要素,使幼儿乐说、会说。故事讲述是幼儿进行语言能力锻炼的有效活动形式,但是中班幼儿表达的能力有限,往往很简单地几句话就讲完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表达不清楚,或者对话不丰富。有些语言区的材料往往注重于形式,投放了种类繁多的材料,很多幼儿往往注重摆弄材料,没有讲述的兴趣,因而没有发挥材料的有效性。材料选择来源于幼儿生活,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内容丰富的材料。
语言活动过后,幼儿会接触到很多文学作品,在开展语言集体活动时经常有故事表演的拓展活动,但由于语言活动中时间短,孩子们对故事拓展表演总是意犹未尽。可以将这些故事表演材料如头饰、服装、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继续表演使用,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表达能力。我们可以把语言活动中的图片、材料在课后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作为语言活动的延伸。利用丰富的材料,把枯燥的讲述变得丰富、有趣,幼儿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讲”的意识明显增强。如语言活动《月亮下来吧》活动后,教师把教具材料《月亮下来吧》背景图片和小指偶投放到了语言区中,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中能自主地选择这项活动,讲述句式“月亮下来吧,你是一个……”,说出了自己的想象,学习了句式,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讲述能力。在开展语言活动《胆小先生》后,在语言区为幼儿提供《胆小先生》的房子背景图,通过操作角色的图片学会讲述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三、投放多元材料,让幼儿的多重感官“活”起来
语言区的材料往往以图书和桌面操作手偶为主,但幼儿往往只是看一看、摆弄几下操作材料,缺少同伴间的交往、交流和互动。幼儿之所以不喜欢语言区域活动,很大的原因是在语言活动区域内,东西太单调,不感兴趣。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应投放丰富的多元化材料,以利于幼儿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语言区可以提供多样化、多种形式的材料,材料可以挂在墙上,立在桌上,穿在身上,铺在地上,使整个语言区变得生动,只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动手、动口、动脑多感官参与,才能收到语言能力发展的效果。
挂在墙上——木偶游戏材料:木偶游戏是教师用纸盒制做出故事背景,把故事中的人物制作成提线纸偶,幼儿可
以根据故事情节,轻轻提动小棍子,让纸偶动起来。如提线纸偶《小红帽》,幼儿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提动小棍子,边操作边讲述故事,模仿人物对话。
立在桌上—— 桌面故事材料。可以提供“故事盒”,就是在利用月饼盒或者茶叶盒,制做出故事背景,并提供多种动植物立体图片,幼儿可以自编自导,边操作边讲述故事。如故事盒《猴子捞月亮》,教师制作了猴子的图片,背后贴上魔术贴,幼儿可以选取猴子的图片,边讲故事,根据猴子倒挂成一长条捞月亮的情节,边把猴子一只一只地黏在一起,从树梢连到井里,这样的操作形象生动,充满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很感兴趣。如故事盒《小猪变干净了》,幼儿可以选取故事手偶,在背景里讲故事,记住动物的出场顺序,大胆讲述《小猪变干净》的故事。
穿在身上——故事围裙材料:以往的材料大多都是桌面操作的材料,幼儿一般都坐着操作,故事围裙游戏可以让幼儿穿在身上,结合动作讲述故事。例如故事围裙《会滚的汽车》,教师用将日常用的围裙装饰上故事背景,利用大木桶、小动物(小鸡、小鸭、小鹅、狐狸)的小图片让孩子边操作边讲述,设计了语言区材料《会滚的汽车》,围裙可以穿在一个幼儿身上,和同伴进行操作,这样也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提高了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
铺在地上——贴图游戏材料:讲述故事需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元素,教师通过提供不织布制作的背景和一些图案,幼儿可以随意地选择图案黏贴在背景的某一个位置上,然后根据创设出的情景,自由想象,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等。
还可以适当用上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语言区进行开放式分割。
四、提供分层学具,让幼儿的讲述能力“活”起来
有些教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没有注意体现层次性,没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个体差异性进行材料投放。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一样,统一投放的一些书或者材料根本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幼儿无法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指南》指出:“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语言区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应考虑能否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语言区活动要保证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应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要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不同,因此我们在语言区域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例如投放材料“排图讲述图片”,图片可以通过多个层次投放。第一层次为已经排序好的四张图片讲述故事,第二层次为排列好的四张打乱次序的图片,进行讲述,第三层次,根据给定的第一张图片和第四张图片,依次排好中间两幅图片,然后进行讲述。通过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这样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据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需要,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尽可能地促进了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经过探索和实践,幼儿喜欢上了语言区,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显得积极主动,大部分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如何让幼儿参与到语言区的创设中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语言区从形式到功能都“活”起来,是今后进一步有效地发挥语言区的应有作用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