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军伟
近日,读到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中的一篇文章《二等于多少?》,其中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共鸣:仔细想来,中国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括,即“1+1=2”。演算由左到右,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宿命,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答案,是一个封闭的世界。面对如此情景,你难免悲从中来——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道开放的考题,即“2=?”。
一、追问:主题式集体备课的本质探讨
在很多学校实现抱团成长的大背景下,集体备课被提升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效能亦被放大、放大、再放大: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弥补教师个体备课中的不足;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吃透年段目标、教学目标,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更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但不知何时,集体备课陷入了“组长强于组员”、“拿来多于慎思”、“形式大于内涵”的泥潭。更可怕的是,集体备课好似也走进了“被标准答案统治的世界”,不仅仅是最后形成的教学设计,甚至包括研讨的过程以及组员的教育教学理念。针对这些现状,我校开展了“主题式集体备课”。力争在备课组长的引领下,让集体备课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组长“一言堂”走向组员“人人说”。简言之,就是从“1+1=2”走向“2=?”。
那么,何为主题式集体备课?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主题式集体备课就是指围绕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出现的共性问题、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编者编写的想法意图,组织同一年段或同一年级的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究、连环跟进等方法进行的校本研究活动。
研究主题的拟定至关重要。它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实性
真实的,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具体的,才会有研究的原动力。如:我们用各种练习挤占孩子的课余生活,是不是忽略了他们是一个鲜活、完整、发展的人?
2.必须是大小适中的问题——适切性
问题过大,就难以突出重点,难以研究深入,就会弱化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问题过小,又会失去主题研究、合作研究的意义。因此,所选的主题要大小适中。
二、比对:主题式集体备课的价值探寻
主题式集体备课和以前的集体备课有什么不同?
1.以前的集体备课之前没有目的,一般只针对具体的某个教学内容进行教研活动,带有随机性。而主题式集体备课在活动前已经锁定了明确的研究主题,目的性非常明确。
2.以前的集体备课涉及面比较广,活动时间比较短,很难让研究走向深入。而主题式集体备课有统一的研究问题,研究之前要求老师们紧扣主题进行集体或个体的理论学习,学习完毕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讨论交流、集体把脉,讨论过后根据研究主题进行观课,课后又要依据研究主题进行议课、总结、反思、提高。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活动前确定的主题进行,这样就能让集体备课变得更具针对性,更显实效性。
3.以前的集体备课一次一个主题,没有延续性。而主题式集体备课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是连环递进式的研究活动,一般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完成。
三、行走:主题式集体备课的实践探索
1.选择主题,确定课例
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在梳理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这个研究主题可以来自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文本的核心价值、编者的编写意图。这也和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和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过程”相吻合。同时确定一个或若干个课堂教学的课题,作为研究课的教学内容,并指定研究课的执教教师。
2.收集材料,学习理论
组内教师围绕选定的研究主题和上课内容,各自收集材料,学习相关理论和先进理念,结合教学实践思考相关问题,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执教者着重指向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还是以“洗课,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主题式集体备课为例,在定了主题和课例之后,我校低年级组教师收集并学习了杨九俊院长的“洗课”教学理念,薛法根老师的“清简”教学主张以及有效教学理论等。
3.上课听课,课堂观察
由执教老师上课,全组教师听课观课,并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不仅要关注目标的达成、内容的选择、方法的渗透,还要重点观察并记录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教的行为、学的效果。
4.课后议课,总结提炼
议课不是下结论,也不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解疑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执教老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就要叩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执教老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又如何?今后再上这节课会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质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研究主题才会由浅入深,研究效果才会节节攀升。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行动跟进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从而推广研究成果,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一言以蔽之,“1+1=2”式的集体备课,没有过程,其迷信的只是一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死去”的研究活动,而“2=?”主题式的集体备课,却能焕发师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亦能激发师生回归自身与探寻真理的热忱,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活着”的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