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宗
预习是在教学之前的预先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扫除障碍,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之一。
一、科学预习的形式
科学课预习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教材。科学预习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正确关注和指导之下,为学生能轻松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1、资料的收集
科学课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小学生在课外知识储备方面相对薄弱。如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涉及知识面广,相对比较难理解;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需要了解前沿环境情况、环保措施等。为了扫清学生在学习新课时的障碍,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很多,询问师长、查看书籍、上网查阅等等。科学教师需要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进行查阅、筛选信息等,使得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能对重要的概念、知识点、重点以及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画,做好标记,记录下来。
2、材料的准备
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贯穿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材料的准备是其成败的前提条件。
科学课所需材料许多是实验室中没有的,全部由教师准备是很困难的。课前,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确实验操作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自己准备一部分,并尝试一些可以开展的活动。
如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就需要学生课前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岩石;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一天的垃圾》则需要学生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
3、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注意点
科学课注重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技巧和注意点是其关键。
小学科学实验虽然大多是相对简单易行的,但也有许多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酒精灯、弹簧秤的使用等,而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是相对有限的。科学老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课上实验所需掌握的技巧和注意点,这样在课上就不再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讲解实验技巧,课堂也不再枯燥,还提升了科学课学习效率。
这样的课前预习对提示学生的实验效率很有帮助,同时端正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态度。
4、实践操作
科学预习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及文字捕捉信息,用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材料、方法,课前预先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操作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不论成败都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为课堂教学做好最初的体验。如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观察小动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月相变化》,就可以提前一个月让学生观察月相,给予“选择什么样的观察时间”、“记录表怎么记录”等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亲身经历,学习效率倍增。
5、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的活动形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访问、调查能保证课堂上的效率。如六年级下册第?单元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就可以让学生课前对家乡的自然水域进行环境调查和访问;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之前,就可以让学生预先调查各种各样花的情况。
调查、访问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远远超出了教材水平,是我们科学教师所喜闻乐见的。
二、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作为科学教师,在布置科学预
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一般不要过多,我们需要的是高效而减负。而对于一些需长期观察的活动则要制订计划,定期检查,鼓励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第二,在科学预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脚踏实地、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完成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思考,鼓励学生把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
第三,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进程。
教学时我们应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关键问题,使得原本参差不齐的汇报能够顺利串联起来,将预习时形成的比较零散和孤立的知识点整理成“链”,编织成“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四,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大比拼”,“科学小制作比赛”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展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预习,提供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有的放矢地学,同时,提供教师一个成长的空间,有的放矢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