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堂
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地理案例的选择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选择首先要有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项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是地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紧密有关。
(二)地理案例的运用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1.提出地理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有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现、模拟实际情景、现场参观考察等。案例提出的动机有提供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究,或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或引发学生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解决问题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便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学生根据个人价值和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造的天地,充分发挥地理案例的教学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3.评价地理案例——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这是地理案例教学的概括和升华
教师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可以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我评价;或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
(一)选择“以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从地理教学内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索和解决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能更好地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从而也培养了兴趣。
(二)设计“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案例教学一改原来教师动口、动手和动脑,学生听、看和不动脑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使教师“教”的活动完全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尝试性解释──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进行探索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进行拓展”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和创造。
(三)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中,通过启发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讨论使真理愈辩愈明。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有关《京都议定书》的一则案例来说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
第一步: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今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并借口称,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做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后,确定探究主题。
(1)论通过《京都议定书》的环境背景?为何二氧化碳增多使全球气温升高?
(2)二氧化碳增多原因?为何规定主要是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削减?
(3)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4)对全球变暖的事实,你认为人类应该给予怎样的态度并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
学生个别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最终达成共识。如问题(3)可组织学生扮演美国政府、专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角色进行辩论,从而展示学生才华,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环境观和全球观。
第三步: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观点列举略)。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
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一种表现,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案例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原理的理解,提高了运用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社会实际和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