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云
【关键词】 物理教学;探究;情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110—01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上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以“板书”和“讲授”为主体,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养成“等、要、靠”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落实如何从“教”的角度去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主动思维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过程。下面,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学习“液化”的知识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烧开水时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更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感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实验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气球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3.创设事件情境。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精力不易集中,因此课堂上难免有学生思想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吸引学生。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笔者正复习“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顷刻间,教室里炸开了锅。笔者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燕子,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学生是否说得全面,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二、学以致用,激发探究创新的欲望
拓宽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教育的升华。
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眼睛,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原来是朋友找我一起登山。在去山脚下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地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少呢?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呢?车行驶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算出车的大约速度。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山脚下……”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落到了实处。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