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润文
劳动课为何设置易,实施难
前不久,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给中小学生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将劳动情况记入综合素质档案。同以往的诸多讨论一样,有人认为,通过适度的政策引导来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及时且必要。也有人认为,劳动课设置容易实施难,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难以重视。那么,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让劳动课名副其实呢?
劳动是人类文明起源和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此次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发文抓劳动教育,力促劳动教育的施行,在当前社会是非常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
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许多孩子变得不爱劳动,甚至上小学了还不会系鞋带,八九岁还不会打扫房间、不会洗澡,上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以致出现大学生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让父母洗这样的“怪事”……他们学习的所谓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劳动能力却越来越低,甚至部分学生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现在的学生,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劳动观念,什么都让父母去做。
一部分学生不爱劳动,这与社会和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业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使得他们只关心学习,没时间从事劳动,造成许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面对这种现状,首先要强化家庭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劳动素养的促进作用。现在的家长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学业好,家务可以不干。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应深刻认识到适当的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能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多让孩子参与日常的劳动,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科技的发达容易滋生各种“懒病”,家长应防止孩子过于依赖各种工具,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从细节发现问题,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应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美化,大力发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示,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可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拖地等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学校和家庭联手,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号召,“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在当前劳动教育中,要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转变的契机,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家长、学校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劳动教育,为学生劳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多参与劳动锻炼,督促孩子进行做义工等社会实践,让劳动课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