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诗歌翻译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10-17 05:16刘婧玥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能性困难

摘 要:在翻译法国诗歌时,由于文字体系、语体风格、文化体系的不同,要得到一篇“形神具备”的译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以Verlain的Chanson dautomne (《秋歌》,程曾厚译)为例,分析诗歌翻译中在文字、文学和文化方面存在的难题以及解决对策,从而证明即便存在遗憾,但诗歌翻译是可能的。

关键词:诗歌翻译;困难;可能性

一、诗歌翻译的困难——文字、文学和文化

首先,不同语系的语言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法语属表音文字,汉语属表意文字。法语格律诗的音节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字数;而且汉语也无法翻译出法语单词音形一致的特点。如Joachim du Bellay的Ceux qui sont amoureux, leurs amours chanteront/Ceux qui aiment lhonneur chantetront de la gloire...本诗为十四行诗,其中有十三行均以Ceux qui开头,既冲击视觉,也冲击听觉,翻译时使用汉语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其次,诗歌翻译不仅要关注诗歌的“神”,还有诗歌的“形”。就法语的格律诗而言,诗句分布整齐,特定的诗体在行数上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回旋曲为十三行。还有音节、韵及节奏特点。谈到翻译,许渊冲认为优秀的译文,就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译文,这在诗词翻译中更加明显。诗歌是意、音、形三者的有机结合,要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很有可能会破坏原诗在形式和音韵上的美感。

最后,这里所说的文化层面,主要是指传达原诗的意象。 由于中法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法汉两种语言在词汇选择以及词义选择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法国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如fromage(奶酪),中国没有这种食物,所以即便直译过来中国读者也不能理解。这种语义的空缺,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历史方面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等。这使得翻译变得非常困难。

二、分析Chanson dautomne在以上三个方面中的处理

关于Chanson dautomne的译文版本众多,在搜集阅读了各个版本,经过比较之后,本文选取了程曾厚先生的译文。

Les sanglots longs /Des violons/De lautomne/Blessent mon c?ur/Dune langueur  /Monotone /Tout suffocant/Et blême, quand /Sonne lheure /Je me soutiens  /Des jours anciens/Et je pleure/Et je men vais /Au vent mauvais/De?à, delà    Pareil à la /Feuille morte.

风起深秋,琴声悠悠,泣而诉;风吹心萎,我心悲伤,簌簌簌。钟声叮当,愁绪难当,景色晦;往事云烟,掠过心间,盈盈泪。人随风飘,漫天投地,摇又曳,忽西忽东,忽西忽东,仿佛空中的,枯叶。

——《法国诗选》,程曾厚译

从文字和文学层面看,原诗为格律诗,共三节,每节六行,押韵方式为AABCCBDDEFFEGGHIIH。全诗由两个四音节和一个三音节的诗句连缀而成。由于法语格律诗的音节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字数,故我们无法还原原诗的这种形式。据法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一般建议在翻译法语格律诗时,用汉语的数字来替代法语的音节,这样译出来的诗歌在形式上就是整齐的。程曾厚先生的译本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两行四字一行三字,循环往复,一气呵成。既与原文统一了相应格式,又保留了原文短句所产生的律动感。以第一节为例,原诗押韵的韵腳为ongs和ons,?ur和eur,tomne和tone, 三到六行又构成环抱韵。译文在选词上尽可能还原了这一形式,如秋和悠,诉和簌,等等。而且译文中“簌簌簌”三字,在汉语读音中也给人以韵律感。但由于两种文字是不同的体系,故我们很难在文字上对应翻译,译者在翻译时颠倒了诗句使其符合逻辑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通读译文,我们可看出译者对原诗的把握是很准确的。在遣词造句方面,译者将sanglots译成“泣而诉”将 violons 译成“琴声”,可见是在理解了原诗意义的基础上,将“小提琴”译成“琴声”,同时将longs译成“悠悠”,既符合中文惯用语,又表达了原诗的意图。译者将lautomne理解成“深秋”,更体现了我们说翻译时先理解原文的原则,从诗的最后一行feuille morte(枯叶)可看出此时已是深秋,而很多译本翻译为“秋天”,并不如“深秋”更符合全诗营造的悲伤凄凉的氛围。

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原诗中有中文中缺失的意象,如小提琴这一意象在中文中并无特殊涵义,不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译者将其译成“琴声”,一下子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古琴声悠远悲怆的画面。在选词方面,译文的“晦”“云烟”营造出昏暗的意象,而“萎”“飘”摇“曳”又紧紧抓住了原诗将人比枯叶这一意象。译文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美,其次是音美,再者是形美。若按此标准,程曾厚先生的译文可算是很成功的。

三、结论

综上,尽管诗歌翻译中面临着文字、文学、文化方面的困难,但诗歌翻译是可能的。从Chanson dautomne的翻译看出,诗歌翻译的可能性。译文不拘泥于原诗语序的格式,又在行数、音律方面保留了原诗的形式。若想重现诗歌的文字恐怕要展开无休止的争论,但若想再现精神,自由是必须的。成功翻译的背后是对原文的阐释和语言外知识的参与。无论是翻译法国诗歌还是中国诗词,力求达到“形美、音美、意美”,更好地传达两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许钧《法汉翻译教程》2007年.

[2]楚真真.优化论中的“优”在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体现.2012年.

[3]玛丽雅娜·勒代雷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2001年.

作者简介:刘婧玥(1994-09),女,汉族,安徽阜阳,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可能性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