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陈亚颦,黄绍文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 650222;2.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092;3.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王 婷1,陈亚颦2,黄绍文3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 650222;2.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092;3.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哈尼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本文探讨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现状,针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例如: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依托学校建立家庭和社区学习中心等。
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哈尼族
2013年6月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入选,元阳哈尼梯田为世界所知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元阳哈尼族传统文化严重衰退,亟需保护和传承。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理论和调查法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
(一)通过教育教学自觉地传承和保护哈尼族传统文化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发生了巨大的文化变迁,哈尼族传统文化逐渐消逝,哈尼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例如: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被现代化的楼房、别墅取代;哈尼族传统服装日渐被汉族流行服装取代;年轻人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年轻人不再听唱哈尼史诗、传统民歌;民族语言不再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莫批等相继离世等。通过学校教育,从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开始学习哈尼族传统文化,能让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保护。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心理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逝的原因之一是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申遗成功后,参与开发旅游使哈尼族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地理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哈尼族的生活质量普遍不如汉族,这种差距使他们想尽办法想要脱贫致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意识的薄弱,缺乏对本民族理智客观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民族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或是刻意的想要摆脱这种文化,哈尼族传统文化就在哈尼族民众中渐渐消逝。在遗产地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能让学生以及家长认识到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哈尼族看到国家和政府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更具有文化自信心。
(三)以学校为主导,促进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与和谐
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能够传递最本真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它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社区教育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但需要依托学校辐射到社区,达到发扬和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目的。相对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在办学条件、文化资源和空间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例如学校具备开展民族活动的空间、有丰富的师资、先进的硬件设备等。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目的在于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家庭与社区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促进三者的合作与和谐,最终实现以教育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课题组于2014年3月14日~17日,8月31日~9月3日两次先后到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新街镇元阳一中、新街中学、攀枝花中学、南沙新县城元阳高级中学(元阳民族中学)进行实地调查,访谈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针对哈尼族学生和部分彝族、傣族、汉族学生编制了《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调查问卷》,分别围绕哈尼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哈尼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哈尼族学生掌握的哈尼族传统文化状况、学校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情况和学生理解的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意义及未来道路选择六个维度,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和边缘区四所学校中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情况进行分析。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5份,回收率93.4%;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1.1%。
(一)哈尼族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意识
通过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和边缘区四所中学的部分哈尼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此区域的哈尼族学生已普遍具备了一定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哈尼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持有强烈的自豪感
图2-1显示:返回有效问卷的165名哈尼族学生中,认为哈尼族传统文化很优秀的学生占58%,认为还不错的占42%,没感觉和太土了的占0%。希望学习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学生占100%,觉得父母会支持其在学校学习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学生占100%。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知:第一,大部分哈尼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第二,所有的哈尼族学生都希望在学校学习哈尼族传统文化,而且父母也十分支持。
图2 -1 哈尼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2、哈尼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
图2 -2 哈尼族学生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所得,如图2-2显示,哈尼族学生中对于哈尼族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下:不了解的占1.8%,了解一小部分的占28.4%,了解大部分的占69.8%,全部了解的占0%。
3、哈尼族学生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父母和家中长辈的口授
图2-3 哈尼族学生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图2-3显示,哈尼族学生通过父母和家中长辈的口授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占93.7%,通过社区或节日活动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哈尼族学生占4.2%,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哈尼族学生占1.9%,通过学校了解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哈尼族学生占0.2%。此外,课题组在抽取部分学生访谈时也得出此结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得以传递的重要方式;而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二)哈尼族学生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
图2 -4 哈尼族学生掌握哈尼语的情况
1、哈尼族学生中会说哈尼语的占93.8%,会说大部分的占5%,不会说的占1.2%;所有会说哈尼语的学生都是通过父母和长辈的口授学习得来的。为证实其真实性,课题组在四所中学分别随机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现场测试,90%以上的学生都能运用哈尼语自由对话。
2、知道哈尼族父子连名制的学生仅占1.8%,98.2%的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父子连名制。学生在回答问卷时不清楚这个专业术语,仅有3名学生填写了哈尼族名字。例如元阳高中的高二女生名叫朵生(哈尼语),其父亲名叫上朵(哈尼语)。
3、根据问卷统计,哈尼族学生所掌握的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如表2-1
表2 -1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哈尼族中学生掌握的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汇总表
从表2-1可以看出,被调查学生对哈尼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哈尼族女生都能歌善舞,并且能说一些传说故事、民族服饰和礼仪禁忌;男生则比较害羞,大多提到的是民族节日和特色饮食。但是元阳一中有一个高一的哈尼族男生比较特殊,他的名字叫马春,哈尼语叫烟春,他的父亲是莫批。据他介绍,他和姐姐一起从小就接受哈尼族祭祀文化的知识熏陶,父亲每次主持祭祀活动都带着他,他正在学习祭祀时念诵的哈尼语。
(三)学校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尚未深入开展起来
1、学校已开展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得知,除了元阳高级中学(初高中部)的被调查学生在问及学校是否开始过专门介绍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课程时回答“有”,其他学校的被调查学生均选择“无”。
图2 -5 哈尼族学生对教师讲授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从图2-5可以看出,47%的哈尼族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学校教师没有在授课过程中讲到哈尼族传统文化,53%的哈尼族学生觉得自己在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课程中,通过老师的介绍了解了一些哈尼族传统文化,例如:语文课上,老师介绍了哈尼族的服饰,梯田文化、哈尼族婚俗、蘑菇房和民族节日;地理课里提到哈尼族保护龙树,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化环境;历史课讲到哈尼族的土司制度;音乐课教唱《敬酒歌》、《长街宴》、《美丽元阳》等哈尼族歌曲。
图2 -6 哈尼族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情况
从图2-6可以看出,89%的哈尼族学生认为自己就读的学校未在课余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中介绍过哈尼族传统文化;11%的哈尼族学生觉得学校开展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元旦晚会、文体艺术节、冬运会中会有哈尼族同学上台表演歌舞节目。此外,在问及学校运用哪些途径介绍哈尼族传统文化时,绝大部分学生回答的是课堂知识、黑板报和宣传栏、文艺活动。
2、在开放式问答中,学生希望学校通过以下途径教授哈尼族传统文化:举办讲座、穿哈尼服饰上课、假期走访哈尼族家庭、增添一门哈尼族传统文化课、举办文艺活动、开设哈尼语言课程等。
(四)彝族、傣族、汉族学生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从问卷统计可以看出,31名彝族、傣族和汉族学生了解一小部分的哈尼族传统文化,82%的学生通过父母和家中长辈进行了解,17%的学生通过社区或节日活动了解,1%的学生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68%的学生会说几句哈尼语,32%的学生不会说哈尼语。仅有两个学生会唱哈尼族歌曲《祝酒歌》,仅有8名学生填写了哈尼族传统文化一栏,而且只知道有长街宴、哈尼豆豉、祭龙树。然而所有学生都愿意学习哈尼族传统文化。
经过课题组的实地调查及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校长的访谈,笔者认为,当前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汉族文化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作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很少穿哈尼族服饰,在绝大多数场合均使用汉语交流,只是在家里说哈尼语。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哈尼族学生在现代学校教育中逐渐淡化了本民族意识和文化背景,更多地接受了现代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文化的普遍性来看,现代社会流行的是汉族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相比较而言属于一种特殊的孤立文化。这里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即少数民族成员要想保留自己的文化,就必须通过教育进行代际传播,让新的成员反复学习和应用本民族的文化和实践经验;而现代学校教育主要传递的是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新成员要想融入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中,需要的是现代学校教育这条途径。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的结果已经在淡化本民族意识和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因而,汉族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陷入一个两难境地。
(二)缺少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
课题组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红河州教育局、梯田管理局、元阳县教育局等还没有针对学校教育出台专门的教育文件或制度来保护和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只是在中学组织了一些志愿者活动。此外,中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活动开展和传承。经访谈,除了申遗期间开设过《哈尼梯田申遗专题》课程,目前四所中学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课程,只是按照惯例举办每年一次的文体艺术节或冬运会,让学生进行民族歌舞展示。
(三)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不足
经调查和访谈,课题组得知,目前从红河州到元阳县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文件里,都没有提及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专项经费问题。在一些经济贫困的乡镇中学,例如新街中学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直接导致有限的教育资源全部投入正常的教学工作中,而民族文化传承只能作为学校正常教学之外的考虑对象。
(四)民族文化传承被排除在考核内容之外
现代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是以汉族文化的知识传授和训练为主,且现实社会中,中学学校教育也主要围绕升学率来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升学压力也很大。教育评价体系的僵化使得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始终只能作为一种学校的附属品,而不能被纳入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严重挫伤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哈尼族传统文化是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的文化根基和土壤,亟待保护和传承,元阳各中学虽然开展了一些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活动,开设了申遗的课程,但还缺乏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内容、精神实质、民俗民族传统目前还只是表面化,没有触及文化本质,还需要深入挖掘。
(一)依托学校教育开展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获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元阳一中的S老师曾告诉我们说,如果没有县里领导和学校校长的支持,民族文化传承在学校里是搞不下去的。如一年一度的哈尼族盛大的“矻扎扎”节,红河州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都要放假四天举行庆祝活动,可见得到政府行政主管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日益成为一种迅速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本[2],一些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教师、校长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承民族文化,重视民族学校文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对红河州以及元阳县的政府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让其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中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政府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专项资金的拨款,同时大力扶持各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哈尼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课程是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被列入课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传承、发展,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化。[3]目前,红河州和元阳县在学校教育中开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乡土教材——哈尼梯田与青少年》、《哈尼梯田传统文化知识读本》,开局良好,但中国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学校不再使用该教材,同时也不开设哈尼族传统文化课程;而且教材内容浅显,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阶段分层次介绍哈尼族传统文化,如单独使用则存在内容缺失,不成系统等问题,所以哈尼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还需进一步开发。
此外,在学校教育中的其他课程里,诸如音乐课里的民歌演唱、乐器演奏、乐作舞表演;美术课里的山水素描、梯田蘑菇房绘画、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语文课里介绍的民族传统节日;历史课中讲到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课里讲到的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共存;地理课里谈到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哈尼梯田;体育课上的哈尼族竞技活动(打磨秋等)等,都是可以大力挖掘的哈尼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利用,互为补充,可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当地民族教育的需要。
(三)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各中学都应重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适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首先,可进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建设校园民族文化走廊或画廊,将哈尼族的乐作舞作为课间操舞蹈,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作为上下课铃声;校园宣传栏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建立专门的宣传栏,定期举办哈尼族传统文化绘画比赛和作文比赛等,将获奖作品粘贴在宣传栏供大家学习和欣赏;其次,校团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活动,例如在学生中组建哈尼族传统文化社团,在校园中吸纳学生社员进行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宣传和交流学习,定期开展活动文艺活动;再次,从哈尼族的优秀学生中选拔并组建哈尼族传统文化宣讲团(中英文),积极参与元阳哈尼梯田景区的文化宣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英语口语水平,同时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并传承了哈尼族传统文化。
(四)加强哈尼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课题组从实地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关于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站目前开设的有《红河州教育资料网》、《红河哈尼梯田网》,但是学校教育的专门网站比较欠缺,例如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四所学校都没有开始专门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网站,网络资源匮乏。今天,中国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地球村里的网络资源是了解国内外信息的重要途径,中学生是接触网络资源的重要群体。在此,作者建议红河州相关政府部门拨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地中学进行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建立哈尼族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和交流的校园平台,学校在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较好地进行了广告宣传,带来了文化宣传的联动效应。
(五)依托学校建立家庭和社区学习中心
首先,利用学校优势和地方资源,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校园哈尼族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哈尼族特色节日、成立图书阅览中心等形式面向社区开展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把哈尼族优秀文化辐射到家长、村民和社区;
其次,将具有哈尼族文化特长的,诸如哈尼族民歌、舞蹈、刺绣、宗教祭祀、哈尼族婚丧嫁娶习俗的民间艺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学校里做民族文化活动的艺术指导或民族文化教育顾问,定期请他们来给学生做民族文化讲座。学校也可提供教育空间,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内容,让家长相互讨论与交流经验,提高家长素质。
实践表明,学校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的沟通和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最终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合力。中国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红河州的哈尼族传统文化不仅是红河人民的精神支柱,更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资源,促进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促进红河地区的和谐发展,更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1]钱民辉.断裂与重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1).
[2]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59.
[责任编辑 自正发]
Analysis of on the Effective Way of School Education Spread the Han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Yunyang Hani Terrace Heritage Place
WANG Ting1;CHEN Ya-pin2;HUAN Shao-wen3
(1.Th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2; 2.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 3.Honghe College ,Yunnan Mengzi 661100,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Han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ed with hitherto unknown inheritance cris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spread the Han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Yunyang Hani terrace Heritage place, Proposes the solution path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for example: develop Hani, traditional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 create family and 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 relying on the school and so on.
school education; inheritance of ethnic cultures; the Hani Nationality
G40
A
1008-9128(2015)01-0009-05
2014-10-21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文化再现理论的学校教育传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Y13043)
王婷(1982—),女,云南蒙自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和民族教育。
陈亚颦(1965-),女,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和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