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讨
——基于县域城镇化的视角

2015-10-17 00:33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县域劳动力

吴 青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讨
——基于县域城镇化的视角

吴 青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基于文化习俗、语言、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就业渠道受阻,难度加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就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其它地方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比较缓慢。2012年内蒙、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地区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除广西和宁夏两个自治区的家庭经营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3个自治区家庭经营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5个自治区的工资性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或者说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不畅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步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1.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就业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地流入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就业人员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重大幅下降。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内蒙、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的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66.0%、82.8%、82.2%、70.0%和70.0%下降到2012年的 44.7%、53.5%、46.3%、48.5%和 48.7%(见图1),分别下降了 21.3、29.3、35.9、21.5 和 21.3 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这5个自治区的农业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2012年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3.6%。在1980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为68.7%,当时内蒙、宁夏和新疆的这一数据与全国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但是到了2012年,这三个地区的农业就业人员比重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大幅减少,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就业人员下降的幅度相对比较缓慢。

图1 中国5个自治区的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内蒙、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5个自治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2.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就业结构偏差

就业结构偏差可以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和协调情况。当某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偏差趋向零时,表明该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就业结构偏差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匹配。当就业结构偏差为正时,表明该产业容纳的劳动力过少。当就业结构偏差为负时,表明该产业容纳的劳动力过多,可能包括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的计算公式为:

就业结构偏差=某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该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1

根据就业结构偏差的计算公式,我们计算了全国及5个自治区1980~2012年的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其值均为负数。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取绝对值后的变动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农业产业的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的绝对值将会逐渐减小。但是从1980~2012年,全国以及5个自治区农业产业的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的绝对值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急剧下降,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种体制障碍,特别是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并不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比较大。1980年,除了内蒙之外,其它4个自治区农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的绝对值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到了2012年,除了广西和新疆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外,其它3个自治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难度可能会高于其它地区。

图2 全国及5个自治区农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六十年统计年鉴》以及内蒙、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5个自治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

3.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状况

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增长,已从1980年的人均191.3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6.6元,在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已从18.2%增加到2012年的43.5%,而内蒙、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9.2%、37.2%、21.0%、40.6%和15.8%,在全国31个省中分别排名为30、23、28、19和31位。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来自家庭经营收入(或主要来自农牧业的收入),而来自非农就业(或转移就业)的比重很少。

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

目前在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跨省流动占很大比例。比如2009年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比重为51.28%,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比重达到69.4%和59.1%(见表1)。并且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主要流向和东部地区,比如2012年我国2.6亿农民工中,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就达到1.7亿人,占全部农民工的65.4%。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在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中、西部在承接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增加了对劳动力需求,农民工的跨省流动在逐渐减缓,但是即使到了2012年,中、西部区外出农民工跨省流动的比例仍然保持很高的比例。以上一系列数据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跨省流动并且主要是流向东部地区就业为主,华东地区以跨省流动为主,华南地区以市内跨县和省内跨市为主,西北、西南地区以省内跨市为主,东北地区以省内跨市为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主编的《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P60)。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省外或东部地区转移存在许多障碍。比如新疆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7万人(次),而到新疆以外就业的只有16万人(次),即只有8.6%实现了跨省转移(赵强,2011)。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将主要讨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定因素。

表1 外出农民工在省外务工的比重

1.受教育程度

许多学者的研究均证明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转移就业的概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的农民工监测数据,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而本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又高于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另外根据斯彭斯的教育信号发送理论,由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并不能被直接观察到,雇主往往根据教育程度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高能力,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被雇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文盲和只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力仍占有较大比重。从表2可以看出,西藏和宁夏的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村劳动力占的比重分别为36.0%和14.2%,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广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它4个自治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12年全国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2.语言

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工具。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大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力度。如2004年新疆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学习”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鼓励少数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汉语言文字,达到民汉双语兼通,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但是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完全可以交流,觉得学不学习汉语并不重要。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居使用民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仍然比较低,这对他们转移到省外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3.文化习俗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习俗。例如回族多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不吃猪肉。俄罗斯族多信奉东正教,主要节日包括复活节、圣诞节、洗礼节。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与汉族的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外出务工。一些企业在招聘中认为,雇佣一些少数民族员工需要为他们单独准备饭菜,生活交谈中也会有一些忌讳,不但会增加成本,同时也不想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招工中可能会拒绝少数民族的员工。1993年由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这一政策尊重并保护了少数民族风俗,是少数民族劳动者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一般企业里少数民族雇员占少数,企业的节假日是针对绝大多数员工的作息时间统一制定的。如果按照少数民族的节日放假,可能会打乱企业的既定安排,影响工作计划,从而对企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企业可能会尽量少招收少数民族员工。

三、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受教育程度、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要实现跨区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的困难,即使部分实现跨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从行业分析主要从事制造业,其次是商业、服务业等行业,职业分析主要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领域,其次是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办事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比例较低。在就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从行业分类:48.8%从事制造业,30.1%从事商业、服务业等,10.4%从事批发零售业,6.8%从事建筑业;从职业分类:47.8%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29.4%从事商业、服务业;7.9%作为专业技术人员;5.5%作为办事人员、农林牧渔和水利业生产人员。如在西安市2.1万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约有1.7万人就业于清真食品行业。据文久富等人(2007)对成都1508名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主要从事饮食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卫生行业、修理行业、运输行业和家庭服务业等。来自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的维吾尔、回、藏等少数民族,在成都主要是出售羊皮、葡萄干、核桃糖和烤羊肉串等,也有有一些人经营中、低档餐饮业清真食品店和拉面馆等。这些非正规的就业部门不但就业不稳定,并且收入还比较低。如在成都的1508名被调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月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月收入低于500元的占17%。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跨省转移为主,并且东部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教育程度、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跨省转移就业方面与汉族的农村劳动力相比缺乏竞争力。除了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企业更多地招收少数民族的求职者外,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城镇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地消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

四、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措施

1.着力扩大县域城镇的规模。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地广人稀的问题,县域内的城镇集棸的人口比较少,城镇规模经济的效应未很好地体现出来,从而公共设施发展滞后,对产业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发展的城镇不宜过多,可以把县城和一些资源承载力强和区域位置比较突出的城镇作为发展的重点。第一,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建设和城镇生活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生活设施;第二,加强语言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地区的产业情况,针对就业市场将语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民族语言地区沟通能力,同时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新的劳动力供需矛盾。第三,加快推进包括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的落户限制,并为进城落户的农民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在县域城镇集聚,提高县域城镇的人口规模,为县域城镇的产业发展作好人力资源准备。

2.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二、三产业不发达,现在的非农产业主要以资源开采及与之相配套的加工工业为主,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为促进当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城镇应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目前东部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一些科技含量比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正在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比较富裕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减少就业成本,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最大化就地消化。同时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功能,开辟更加畅通的劳动就业信息渠道。

3.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未经破坏的自然风光、蓝天白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少数民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歌舞、服饰、节庆活动、美术建筑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优秀的部分,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做大做强当地的旅游产业。

4.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农产品非常富有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保健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地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力度,将经过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1]杨宜勇,郜凯英,黄燕东,温鹏莉.中国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

[2]赵强.新疆少数民族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3]江曼琦,翁羽.散杂居城市少数民族就业竞争力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2).

[4]文久富,陶斯文,刘琳.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5]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6]马戎等.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昌勇

On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Minority Area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y Urbanization

WU Q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The minority area of our country rural labor force factors cultural customs,language,educ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constraints in the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channels blocked,increasing difficulty.To accelerate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minority areas,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rural labors in minority areas in situ digestion.

Employment of minorities;labor transfer;Urbanization

1009—0673(2015)05—0015—05

F323.6

A

2015—09—10

吴青(1977— ),女,四川遂宁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民族政治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族际政治。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县域劳动力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