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艺术“天人合一”的意蕴表达研究

2015-10-15 08:44潘尤龙
雕塑 2015年4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

内容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精髓之一,这一观念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创作本源。将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到竹刻艺术创作之中,便构成了竹刻之意蕴雅趣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竹刻艺术;意蕴表达;天人合一

Abstract: The theory of“Syncretism Between Heaven and Man”i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essence,this conception constructs the unique aesthetic style with national features,it is a sort of profound creative found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f we put this artistic spirit into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bamboo carving art,then we may construct the expressive method in terms of the artistic and graceful tastes of bamboo carving art.

Key Words:Bamboo carving art, expression of artistic meaning, Syncretism Between Heaven and Man

竹刻的意蕴表达,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意念,通过竹材媒介实现竹刻造型审美趣味,竹刻中刀笔淋漓尽致的表达,并注重“因材施艺”。从朴实的审美表达中实现物与美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情趣,它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反映中国文化审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追求。

竹刻艺术表达的语言既是生活的语言,又是情感的语言。竹刻艺术本身表达着人们情感的创造载体,从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中体现了人与天的统一、人的情感与天地之间相互统一,同时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竹刻艺术无论是竹刻作品中的创作理念,还是艺术表达方式在雕刻技艺上,都自然地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创作情感表现形式上,与中华民族古代宇宙观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能分开。

“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把人对自然的了解和感悟升华到美学意蕴,注入到竹刻艺术之中,把对自然的情感的认识通过竹雕作为这一载体表现出来。

人们从生产劳动实践的活动中,借助自然物料制作劳动用具,从而发展了人的审美能力,主体与客体的自然,在生产实践活动的作用下,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体现了“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思想观念。在生产劳动的实用中,竹刻艺术作品是竹刻者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也是竹刻者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

竹,作为中国人的“气节”的象征,向来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性。文人士大夫借以反观内心,反映出自身追求的精神品德。诗词歌赋“丹青翰墨”。古往今来,以竹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已不知是竹之比德于君子,还是君子比德于竹子。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是内心世界情感的真实表现,竹刻艺人通过竹刻作品,表达抒发真实的感情,从中追求传统文化的理想美感。

福建仙游青年竹刻艺术家陈奕彬,他所雕刻的竹刻作品《琴者》,选择老竹根天然的形态,雕刻了一位抚琴老者,他充分利用竹根天然的根须巧夺天工地表现出老者的头发,把古琴演奏家的洒脱和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雕刻中采用变形、夸张手法,琴弦与灵巧的双手充分地展示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塑造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山水之间的自由与洒脱。在结合材料的特点上,把抚琴的老者雕刻得栩栩如生,巧妙地运用竹与根的粗犷之美,使人不由自主地仿佛陶醉在美好音乐享受之中。

该件竹刻作品运用竹料中的材料特点,保留了竹根的结疤,利用竹根局部抛光之后的色彩变化,略施刀凿,仅就原竹天然形态勾勒数刀,即就成形,不仅保留了竹的天然特征,同时情趣得以充分表达。作品在雕刻工艺中运用透雕、镂雕手法,使人物的形象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感。作者借竹抒情的洒脱心态,正道出了物与人之间自在的艺术境界。

作者匠心独运,雕刻中奏刀运腕,集中国画、古代中国书法和诗句的意蕴于一体,体现了刀随心走,淋漓尽致地畅怀而作。《琴者》竹雕作品体现着中国哲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精神创意之美,创作中倾注了热烈而淳朴的情感。

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中和”世界观及方法论,这里的“和”是指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状态,是世间万物最具生命力的状态。这样一种观念,把自然、人、艺术、道德看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竹刻艺术形式是一种浪漫意蕴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和之美、自然之美,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观。

竹刻艺术在工艺技巧上运用了浅刻、深刻、薄地阳纹、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处理方法,都是古代竹雕家对物料的表现形式上的追求,而在这种随形而刻,追求平衡与和谐过程中,打破时空的局限,创造出工艺技术与竹材之间高度浓缩和概括。竹刻艺术在创作构图形式上,吸收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表达形式,强调形似与夸张、变形,形象注重工艺雕刻技巧,运用不同材质与工艺去表达,从工艺技巧上展示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情怀。

竹刻作品《梦》,根据弯曲的竹根形态,表现一位老者梦中的幻像。该作品注重人物情趣与物态之间的表达,作品借助竹根弯弯的天然形态,表现出老者的特征,巧妙运用竹节中空的特点,把一位老者的梦中幻像表现得惟妙惟肖,雕刻刀法工艺技巧简练传神。作者结合生活的情感,把竹子的高雅朴实的文化内涵与天然竹根的形态巧妙结合,通过工艺技法的表达,在内容与形式上,将物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表达至一个新的高度。

自古以来,与中国文化最具心性相通的,竹子应该是其中最有代表的材质之一,“它未出土前先有节,于凌去处亦虚空”。竹特质所具有的“虚心有节”被视为君子之风,素为文人所欣赏。修竹之美,也就成为竹刻艺术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个最相关的内容。

“中和”既是竹刻艺术表现的具体对象,又是竹雕艺术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中华民族由人类观察自然万物得出的结论,也是竹雕艺术的基本内涵。竹刻艺术家们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知足而常乐,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里得到意蕴升华,并能创造出无数自由和谐的艺术作品。

从竹雕艺术作品表达内容与形式来说,是意蕴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我们称之为艺术符号。竹刻艺术通常被作为中国本原哲学“观物取相”的哲学符号,艺人,竹刻全部创作过程,就是运用本原哲学观和哲学符号密码,竹物将其转化为符号,来表达他们对宇宙的认识,这就是中和之美的意蕴表达。竹雕通常是以自然客体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中国古代郑板桥先生曾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种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就是借物表达自己的怡然情感,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

竹雕的造型体系存在多样性,以意蕴造型为主相对应的措施,乃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竹雕的造型天真、雅拙、古朴,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竹雕作品讲究意蕴,重在表现神似,用夸张浪漫手法表达作者心中理想的形象。在表达“喜”的情感时,以刀代笔,达于化境;在表达山川云树时,则尽数巧工之美。

除了总体上造型的规律之外,竹刻在表达不同的情感的同时,在竹雕的具体制作上,表达的情感内涵也是有区别的,如:表达“喜”的感觉,刀法运用流畅、圆润、均匀;表达“怒”时,刀法运用直接迅速,笔直坚硬用刀,线条横竖干脆利索;在表达“忧思”的主题时,线条细长、柔软。一般来说表现忧愁的线条要细一些,表现思考线条要粗些,表达山石要有块面,表达水流要流畅。都是以借物抒情,缘物寄情来表达所追求的意蕴。

人类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产生的情感,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是紧密结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可以多方面地了解人类千变万化的情感,同时也解读了竹刻艺人利用自然表达的一种方法。竹刻艺人把丰富多彩的情感融入到竹刻艺术创作中,在动态中组成一件件有序平衡、生机昂然的生存形态作品,揭示出宇宙之奥秘,用此观念解读人类情感,诠释民间竹刻艺术作品中蕴涵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指导意义。从竹雕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上看,竹雕艺术家应从现代哲学与科学的最新成就中,去探索竹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直接因素。有关这方面的文化研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去具体探讨。

(潘尤龙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旅游境界浅说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于《老子》生命哲学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