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曄娟
澳門驕人的經濟發展背後,離不開的是外僱的辛勤工作,他們在這數十年來為澳門注入經濟騰飛的力量,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外勞政策,在不斷引入外僱的同時,也帶來頗多爭議。時至今日,近18萬的外勞早已佔據了本澳勞動力人口的半壁江山。據人資辦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六家博企總共聘用了104000人,當中27847名外僱,比例26.6%。截至2015年3月,建築業的外僱總數為47746人,同期統計局就業調查估計本地建築工人約21700人,兩者相加推算出本澳建造業人數約69459人,換言之,七成為外僱。但是仍然不少企業招不到人手,“缺人手、缺人才”仍舊是心頭大患。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賭收的連連下跌讓全澳市民不知所措,遊客消費能力似乎也大不如從前,加上接二連三的貴賓廳關門,讓不少工作者心慌。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無疑會帶來人力資源的改變,那麼,現在的澳門的外勞真的是多了嗎?
本刊今期邀請了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一起探討如下議題:您認為現行運作的外僱引進制度成效如何?對於非專業外僱應該繼續增加還是收緊審批?當下對於企業的外僱,尤其是備受爭議的幾個行業,其外僱比例是否需要改變?是否有需要制定完善的外僱退場機制?本澳輸入非專業外僱是旨在單純地補充勞動力,抑或是長遠解決本澳人力資源素質的困境?對修訂澳門的外僱政策有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