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婷
【摘 要】以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为背景,阐述教师课堂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大学英语课堂话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大学英语教师 课堂话语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34-03
一、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学习英语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教师课堂话语密切相关。早在1991年,Nunan在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一书中指出:“教师话语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语言习得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要通过教师完美的课堂话语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的课堂话语本身还起着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习语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提到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指的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和讲授语言知识时产生的话语,包括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对学生发出的指令、提问、讲授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反馈用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属于课堂话语。我们分析教师是否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课堂话语,主要是分析教师课堂话语能否达到教学目的以及能否有效地促成教学目的的达成。教师话语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话语使用恰当与否,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能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接受能力,帮助英语教师规范课堂话语,通过课堂话语达到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提高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对教师课堂话语展开了广泛研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语言学界就开始系统研究课堂。最初研究课堂话语结构的是Bellack(1966),他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分为四个步骤,即建构步、引发步、应答步和回应步。McHoul(1978)和Lorscher(1986)以话轮转换为视角,研究对比了课堂话语和日常交际的不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课堂话语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其中Flander(1960)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将教师课堂话语分成十类课堂行为,如发出指令、讲解知识、维护教师权威、课堂提问等。但是,仅仅将课堂话语分成几类课堂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只能孤立地研究师生话语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近年来,国内在英语教学的研究上逐渐与国外接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课堂话语进行了研究,在英语课堂话语文献和实证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话语的一些特有的特征。但是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内容、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都有差距。国内关于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有:(1)大多套用国外分析研究模式,少有本土创新视角;(2)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科专业性缺乏深入分析,理论无法紧密联系实际;(3)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课堂语言这个层面上,忽视英语语境下的师生互动研究;(4)研究方法主要是数据或图表类的对比分析,专门的话语分析不够;(5)过于注重对师生在课堂上的静态研究和理论研究,忽视对师生课堂交流的动态研究和实践研究。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奥斯丁1952年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1955年,为了纪念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奥斯丁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作讲座。1962年,奥斯丁把多年来对语言的独到分析研究总结成12个讲座,最后以“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书名发表了。他在书中指出,言语行为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或交流这一行为通过语言得以完成的过程。根据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把句子分成两类:施为句和叙事句。但是后来他发现这种简单的句子两分法并不科学。于是,奥斯丁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三分法,即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说话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语言习惯的有交流目的的话语,主要用于陈述;施事行为是指言语行为在一定语境下表达某种语言意义时实现某种意图或目的;取效行为是指说话这一言语行为对听者的影响和作用。例如,老师上课之前说class begins。老师通过这句话,首先说出了符合语言习惯的句子,达到了交流目的,是说话行为;其次,是在上课铃响这种情境下对学生传达开始上课这一信号,是施事行为;再次,实际也是向学生宣布开始上课了,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可能是让学生各归其位,做好准备上课的工作,是取效行为。奥斯丁的理论为广大语言工作者对语言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奥斯丁的著名学生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R.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他明确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行为是由言语行为等基本单位构成的,使用语言是受一定条件和环境制约的有意图有目的的行为。塞尔继承和发扬了奥斯丁的理论,他认为三种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相互转化的。每种言语都可以代表一个言语行为,只不过这种行为在某些语境下是直接表达,在某些语境下是间接表达。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对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运用技能的主要场所,而教师话语在课堂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各種教学行为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话语把自己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并通过教师语言或者课堂话语来学习,通过和教师交流来展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言语行为,都蕴含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每一种言语行为都可以分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要成功地实现教师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塞尔提出的四个条件。基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的不足,笔者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按照Bellack把课堂分成的具体四个步骤,尝试性地给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提出建议,以期能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问候用语。问候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常用的问候语有:“hello,boys and girls,what a good day it is today!”“How are you today!”“Nice to see you again!” 这些话语本身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但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在课堂这种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些简单的问候语可实现三种言语行为。首先,实现叙事言语行为,用问候语叙述或者说明事件的言语行为,向学生问好,说明课堂要正式开始了。其次,实现施事言语行为,用向学生问候寒暄以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在课堂开始前对学生问暄的方式,提醒学生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最后,实现成事言语行为,完成言内行为,即向学生问好;还实现言外行为,即为了问候寒暄,这样也让教师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问候这个话语行为之外还有个言后行为,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加课堂氛围,为进入英语课堂环境作铺垫。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国内外时事新闻、日常见闻、天气变化、节假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把学生引入课堂。在问候这一言语行为中,学生是交流的对象,教师的话语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激起学生交流的兴趣,投入到引发的话题中,这样才能让师生双方迅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课堂开始,这一言语行为就体现了师生互动,带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有些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会因为自身情绪严肃地向学生问候,甚至在课堂开始就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和训斥,而不是面带微笑心情平和地问候,还有些教师的问候寒暄形式单调,毫无创新感。这样的问候寒暄形式没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教学, 无法创造和谐的交际气氛,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二)指令用语。教师要组织和维系课堂,必须有指令语言,指令语言往往能够指导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使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发布指令这个言语行为是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这三部分构成。言内行为是学生通过执行教师的指令来实施教学活动,理解教学内容;言外行为是教师通过指令安排教学进度;言后行为是教师指令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据调查,大多数指令是通过祈使句来发布,这是因为祈使句具有简洁有力的特征。教师在发布课堂指令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用不同的指令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师提问后,有些学生因为心理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教师可以用鼓励的语气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用请求式祈使句,例如“Come on!Dont be shy!”以鼓励学生执行教师的指令。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对待某些英语基础较差、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的语气要温和委婉,耐心引导,而对待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地加强语气,帮助学生规范课堂行为,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和引导学生行为。
(三)提问用语。整个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占据了课堂话语的绝大部分,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通常都用提问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这样的提问都能引起学生对要讨论的话题的关注,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语用功能——组织功能和调查功能。“组织功能”表现在激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動,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和锻炼机会,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调查功能”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提问的形式,可分为:一般疑问句式提问,这一类的问题学生只需用Yes或 No回答,加上对自己观点的解释说明来回答问题;特殊疑问句式提问,学生针对特殊疑问词等信息做出回答;限答式提问,教师就一个话题进行限定答案的提问;开放式提问,教师提出某个话题,允许学生有开放的,有不同答案的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提高创造力,拓宽知识面。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根据教科书提出许多脱离语言环境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ough”and “although”?此类问题是书本上的语言或者语法知识,不具备实践意义。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回答的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开放式提问,这样才能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地畅所欲言。
(四)讲解与呈现用语。讲授与呈现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常用的言语行为,占据了课堂的一大部分时间。教师通过讲授来描述语言现象,讲解语言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课堂上用示范语言的语境使用情况来组织课堂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讲授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与呈现必须结合语境,满足适当的言语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英语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锻炼语言交流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法。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讲授言语行为往往存在着死板、夸张、不符合真实语境,和语言的语用功能相脱离的问题。根据对桂林旅游学院的大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6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语言知识较空洞,不饱满,学生无法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据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故意使用特别夸张的发音,比如故意拉长个别音节的发音,故意放慢语速,使用简单句代替复杂句来概括要讲解的知识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听懂讲解内容,学生经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后,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但却使学生脱离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提出教师在讲解语法点时只注意到其逻辑语义功能,没有结合实际运用的语境的来讲解,这样学生只会一味地机械地套用基本句型,就会引起语用失误,对于旅游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把语言运用在具体的工作场合中,大部分和旅游服务业英语相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不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学生在工作以后就发现英语课堂的语言环境和实际语言环境相脱离。所以,英语课堂的讲授与呈现一定要结合真实的语言环境, 这样才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五)评价用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与情况做出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评价用语大概分为肯定评价和否定评价两大类。肯定的评价通常用Good, Excellent,Yes, Ok, Thats right,Quite right等来表达对学生回答的赞赏和肯定,教师在对学生作评价的时候首先应有肯定积极的态度,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对老师的提问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包括指责批评、纠正和建议等。教师评价话语的差别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从而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影響。肯定的评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给学生带来正能量;而否定的评价往往会打击学生自信心,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使用肯定的评价,尽量用婉转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评价,切忌用强硬冷漠的语气指责,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用肯定的评价语言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课堂话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适当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语用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课堂用语精准恰当,标准连贯,使教师话语实现示范性、目的性,有效地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教师应该利用语境和语言功能,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话语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积极推进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Kramsch,C.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5-35
[3]Littlewood,W.交际语言教学论[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4]Searle, J R.Speech Acts[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5]Searle,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Yule, G. 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7- 56
[7]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9]何自然,吴亚欣.语用学概略[J].外语研究,2001(4)
[10]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12]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8
[13]许国璋.论言有所为[J].语言学译丛,1979(1)
[14]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1998(2)
[15]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作者简介】郑 婷(1983- ),女,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