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促进文化传承,应构建“学校重视、教师自觉、学生发奋、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传承 文化育人 实践 作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078-0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教育界高度关注高等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期望其在新的世纪里能有文化传承的大作为。本文认为,高等院校促进文化传承,应构建“学校重視、教师自觉、学生发奋、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文化传承机制。
一、学校重视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在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同时,始终自觉地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国家着力的“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高等院校自然明了自己的角色和分工。
(一)匡正上梁。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领导班子的作用是重大的,甚至可以说一个和谐、实干的领导班子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高等院校要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最是离不开领导班子。它是学校真正能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保证。而高等院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得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深入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其在高等院校办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二)推陈出新。高等院校应当重视人文教育与教学。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根据实际作调整,文化课程要适当增开,文化教育教学模式要改进,投入的设施和条件也要增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等教育教学日益发展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可以“改革”作为思想指导,着眼于文化育人最优效果。通过“教—学—育—践—研”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路探索,建立起高等院校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即理论学习、实践操行“双线并行交互”教育教学模式。要在较大程度上强化了教育育人的功能,增强学生文化素质。
(三)强化实践。在高等院校文化课程教学中如何凸显实践功能?关键在“做”。文化课程的开设,离不开理论的讲授,我们却可以做得更多一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中”、“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思想观念赋予高等院校文化教育教学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以行业领域、职场岗位工作为载体进行教学,强化理论学习的实践性。课程中,可以设计任务教学、实践环节或是行业岗位实务操作等多种多样的授课模块,让学生动手,上台锻炼,突出实践,这样的第一手接触和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部分。高等院校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务必要制定正确而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和保障措施,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活动的引导和扶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负责校园文化活动的部门、领导、教师要不断增强工作意识和责任感,加大校园文化工作的力度,探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对于大学生来讲,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他们喜爱且愿意组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活动锻炼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办事能力,培养和提高自身专长,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上“墙”上“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开展形式也可以是广泛、多样的。宣传内容重点来说就是要以广大师生为中心,以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为根本,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出发点,传播高等院校精神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深入广大的师生群体,了解教职工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广泛调查获知的信息分类汇总以作分析,进一步结合教职工和学生的特点,通过学校网站、校内宣传栏、墙报板报、报纸刊物、条幅标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多样形式的方式以及活动,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常态化、形象化,使得广大师生能感知、欣赏、领悟它,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内化为精神意愿和追求,逐步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激励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为学校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2.“经典”再现。古代著名诗文、历史典籍、艺术作品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辈祖先智慧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学校领导、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环节。可通过邀请专家、团队或自筹自组宣讲团进行专题宣讲、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文化传播的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读书会、座谈会等,增添名家名师、专业人员的点拨辅导,即可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改善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还能使学生增强个人的诵读、思辨、组织等综合能力,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底蕴。
3.积极开展各种人文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文教育工作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为此,通过开展众多人文教育生活,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以我国传统节日、礼仪、民俗等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办传统书画艺术、工艺培训和比赛,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志趣,增强其创造意识与能力;组织大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学雷锋、祭扫烈士墓、感恩父母、到福利院做义工等公益爱心活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真诚奉献,传扬“善与美”的灿烂光辉。
二、教师自觉
教师的“传道”固然重要,而教师本身的发展也是关键。在文化传承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有更多作为。个人发展规划是教师取得进步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当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这就要求在高等院校、前辈或先进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设定发展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制订和实施计划。期间,应找到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教师面临的机遇是很多很复杂的,要充分分析自身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要实现个人的发展,最本质的是自身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增强的问题。
(一)教学相长。广大师生应积极面对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教学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包括“教”和“学”。当然,首责是在教师身上,这是教师职业和岗位工作所决定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的主旋律,统筹地安排好各教学环节,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毋庸置疑,教师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自己也是在学习;多次反复授课,则有温故知新,凸显新思路的收获。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就是“学”,“学”就是“教”。“立德树人”,教师“树人”之先,必为教师自身“立德”。
(二)教研科研。开展教研科研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的“分内”工作。教研科研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能以科研的态度投入教育教学或实验、课题研究工作中去。高等院校的文化传承研究工作,主要是日常的文化教育工作研究、文化教学工作研究、文化传承课题研究等。严谨的科研工作,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查进而分析文化传承的现象和问题,总结和创新文化传承的经验、科学方法等,撰写文教科研报告和论文,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形成文化传承的科研成果。还有,逐渐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亦是必须之举。
(三)培训进修。在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懂知识,还要强技能。然而,一些教师往往由于自身专业操作能力的局限,在技能专长方面颇显欠佳。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可以通过学校内部培训、请专家进校培训、送进企业单位锻炼、送去专业项目和专门机构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社会职业工作的高要求,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而这更是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踊跃参与的。
三、学生发奋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什么样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行、能力甚至形象、装扮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以教师为榜样,养成相似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一)知行。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这“教”的是理念和方法,而“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和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技巧。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务必要改进教育观念,使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去“做”和“行”,侧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育人效果。
(二)力行。“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亲身力行去实践文化传统。要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的学习实践者、主动探究者和自主发展者转变。同时,注重增强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实践行为。从日常的起居生活到公共的社会生活,从纯粹安静的校园学习到竞争激烈的职场工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多种行为方式锻炼与力行,逐步强化其为人处世的意识,大方自信地走出中华传统文化之出彩脚步来。
(三)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世纪的高等院校不只是培养“物化”的尖子、技能型的人才,更是应当突出人文和德育,须知“德才兼备”,才是教育目标所致。我们的学生乃至毕业生也须坚持保有赤子之心,行赤子之举。须经过师长谆谆教导和自身发省觉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和工业化的大时代中,健全和完善个体人格,用一生岁月去追求道德品质的提高和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社会支持
一直以来,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作用于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国家和社会各界时时刻刻都在给文化传承工作以大量的支持和帮忙,为进一步强化高等院校文化教育工作尽到其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引进来。高等院校以“文化育人”为理念,构建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促进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加校园多种文化实践活动。同时,通过校园实践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关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事业,如与文化公司、图书出版社、书店结对衔接,落实实体书店进校园,组织动员师生广泛参与中华经典阅读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校园百家讲坛”、“校园企业明星讲坛”、“校园中华传统文化践行”活动等,使广大师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增强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此举,当为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经验,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下转第178页)(上接第79页)
(二)走出去。高等院校因其“小社會”限制性,不能完全匹配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格局,开展校外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成为必需部分。紧密联系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人文景观、公园、事业单位甚至公司、工厂、商场等,共同建设校外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人文教育基地,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人文教育、社会服务、国防安全、自然环保等意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高等院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深厚感情,树立强化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大力促进大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学科能力和专业特长,是为文化传承之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精装)[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杨河.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1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扈卓然.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度教改项目课题(2014JGA448)
【作者简介】李其军(1981- ),男,广西浦北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