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达 瑛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SCT和高分辨率CT在尘肺征象上的表现
张 帆,达 瑛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尘肺;SCT;高分辨率CT;阴影征象
目前,尘肺的诊断主要依据粉尘接触史及后前位高千伏胸片。近年来,SCT及HRCT(高分辨率CT)用于尘肺的诊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收集了某金矿企业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80例就诊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SCT及HRCT两者结合应用对提高尘肺诊断水平的价值,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某金矿企业的80人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接尘工龄5~30年,平均29年。以高千伏后前位X线胸片作为检查方法,按照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诊断,其中观察对象5例,尘肺一期35例,尘肺二期28例,尘肺三期1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就诊对象均采用Prospeed AI SCT从肺尖至肺底连续螺旋扫描,120 kV,200 mA,层厚8 mm,所有就诊对象均在气管隆突下3 cm、右膈上2 cm进行HRCT检查。另外,再进行大阴影或在疑合并其他病变等区域行HRCT检查,观察并分析各期尘肺小阴影在SCT和HRCT下的形态、分布特点以及肺内相应的改变。进行HRCT扫描的层厚2 mm,螺距1.25,120 kV,200 mA。扫描中受检人员屏气良好,减少了呼吸运动伪影干扰。肺窗:窗位-700 Hu,窗宽:1 000 Hu;纵隔窗:窗位80 Hu,窗宽:400 Hu。
2.1 圆形小阴影的SCT/HRCT表现
圆形小阴影在胸片上多为圆形、椭圆形的致密影,按其直径分为p、q、r 3类小阴影。p影最大直径不超过1.5 mm;q影直径大于1.5 mm,但不超过3.0 mm;r影直径大于3.0 mm,但不超过10.0 mm。本次所选病例中,有圆形小阴影者45例,其中p影为主者22例,q影为主者18例,r影为主者5例,具体SCT/HRCT表现见表1。
表1 以圆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的SCT/HRCT表现[n(%),例]
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小阴影,一部分表现为小叶中心分支状影呈串珠样变,还有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以p影为主的小阴影表现为两种,一种为圆形小阴影(与胸片类似),另一种为小叶中心分支状影。HRCT显示其主要位于小叶中心、胸膜下和小叶间隔内以及在小叶核附近或包绕小叶核。q影和r影表现更为确切,以随机分布为主。
2.2 不规则小阴影SCT/HRCT征象特点
按其宽度不同可分为s、t、u 3类。s影宽度不超过1.5 mm;t影宽度大于1.5 mm,但不超过3.0 mm;u影宽度大于3.0 mm,但不超过10.0 mm。本次选择的病例中,有不规则小阴影者30例,其中以s影为主者22例,以t影为主者6例,以u影为主者2例。不规则小阴影SCT/HRCT表现见表2。
表2 以不规则小阴影改变为主的SCT/HRCT表现[n(%),例]
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分支状影及双肺长、短线状影,密度较高且较密集,线状影包括短线影和长线影,前者是小叶周围及小叶内部长约0.5~1.0 cm线状影,分布无规律,部分牵引与其相连的支气管血管束使其扭曲,该影可能由增厚的小叶间隔和质地改变的细小血管共同组成;后者呈弧形且相互平行排列,长约1.0 cm以上,垂直于大支气管血管束,平行于胸膜,该阴影主要由同一层面的小叶间隔组成。散在、局灶的小叶间隔增厚显著(100.00%),小叶中心气肿、网织影、蜂窝影以及肺大泡亦较明显。蜂窝影为多发性直径小于1.5 cm的囊状间隙,有厚薄不同的壁,在下叶后部胸膜下区多见,形成的机制可能是肺气肿伴肺间质纤维化。网织影主要为间质纤维化所致,在其周围有广泛分布的肺气肿和肺大泡。小叶中心型气肿20例,表现为散在直径5.0 mm左右的类圆形无壁低密度影;磨玻璃样影19例,表现为肺野透光度减低呈磨玻璃样改变。
矽肺小阴影早期在下肺区最多,中肺区次之,上肺区明显较少;右侧多于左侧。
2.3 大阴影的CT表现特点
5 例大阴影的CT值在90~120 Hu之间,平均105 Hu,其中2例有钙化,1例有空洞,1例空洞伴钙化,周围均有较多数量的q影、r影。5例大阴影周围有气肿及大泡,大阴影是指肺野内直径和宽度大于10.0 mm的阴影,是密集度达到一定量的小阴影与增生的间质纤维相互融合形成。大阴影周围的小阴影以圆形阴影为主,且越接近大阴影者密集度越高。
尘肺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基本病理改变为:粉尘吸入肺泡后首先引起巨噬肺泡炎,部分突破肺泡上皮到呼吸型细支气管、小叶间隔、支气管血管周围、胸膜下及局域淋巴结,聚集而形成尘肺结节[1],同时尘细胞进入间质及淋巴管后引起淋巴管炎及间质增生,进展为间质纤维化。
(1)影响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有:①由于重力沉降作用矽尘颗粒首先易于在较低的肺区滞留;②支气管走向角度越小的区域早期越易沉积;③下部肺体积较大,各肺叶病变重叠多,使病变相对较多,因此更容易在胸片上显现[2]。
(2)本组有10例患者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5例出现钙化,其病理基础是:吸入肺内的粉尘在淋巴结皮质、髓质内沉着,致使网质纤维和网状上皮增生,淋巴结明显增大;淋巴结内胶原纤维增生和玻璃样变、部分供血动脉受压及浸润可引起组织坏死,坏死区钙质沉积,若钙质于淋巴结的边缘窦内沉积,则尘肺淋巴结呈典型蛋壳样钙化[3]。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大都呈对称性分布,常呈纵轴排列,有向心性收缩趋势,它的出现提示病变进展和预后恶化。
(3)尘肺大阴影形成初期一般表现为由肺外带向内对称且平行走行的纤维条索影,逐渐发展可形成尘肺大阴影,具有相对特异性。早期大阴影表现为双肺对称腊肠样改变,呈八字征。晚期大阴影呈团块状且逐渐向纵隔靠拢,区别于其他疾病具有特异性。大阴影周围一般都有气肿带,若有胸膜粘连则仅累及脏层胸膜;不合并结核的大阴影一般位于锁骨下区,少有空洞及充气支气管征,可与其他疾病形成的阴影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3]。
(4)高千伏胸片在显示肺内整体情况方面是目前诊断尘肺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但它是一种重叠影像,易造成许多假象,对部分小阴影与血管断面很难区别,且密度分辨率低,在小阴影的显示方面没有SCT和HRCT确切。SCT扫描采用容积数据采集,伪影少,尤其在大阴影的早期改变以及大阴影的内部病变和外围情况的显示上优于X线平片。HRCT应用于尘肺扫描,显著提高了尘肺微细病变的显示率,能充分显示肺间质纤维化如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小叶间隔内结节、蜂窝状影等常规SCT无法观察到的征象,大多淋巴管周围分布结节及小叶中心分布结节,HRCT能很好地显示小结节与肺小叶结构的关系,但由于HRCT可以将肺血管断面显示成小结节,需与真正的小结节区别。在肺气肿的显示上,HRCT能在肺小叶水平上观察早期肺气肿改变。
综上所述,尘肺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SCT和HRCT有着独特的优势,应与高千伏后前位X线平片互为补充,以提高尘肺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1]朱晓华.胸部疾病少见CT征象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铁一.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R195
B
1671-1246(2015)10-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