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霞,要雪晴,武强荣
(1.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及分析
于一霞1,要雪晴2,武强荣1
(1.张掖市人民医院,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完全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 或P<0.01)。结论 给予血液透析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治疗依从性,而且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血液透析;心理护理;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措施,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是患者在长期依靠机器生存、饮食受限以及透析并发症等的影响下,随之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在透析过程中,患者除了承受疾病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血液透析患者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41.5%[1],严重时还可发展成焦虑症、抑郁症,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致使患者出现自杀行为,不仅影响治疗,也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2]。如何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因此,笔者对我院行血液透析的7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76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年龄21~76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5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5例,狼疮性肾病2例,肾积水5例,多囊肾3例;透析时间≤1年者24例,>1年者52例。患者每周透析2~3次,4小时/次。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疏导。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这是导致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卫生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观察其有无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自卑自责等抑郁表现,并努力寻找原因,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主动和患者交流,在治疗前耐心、细致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积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打消心理顾虑、克服消极情绪[3],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坦然乐观的心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坚定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4]。②采取首次透析负责制,即首次接待透析患者的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全面介绍有关疾病的信息,血液透析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知识。其中病情的介绍要采取保护性措施,让患者确信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并在融洽的气氛中将患者介绍给已做透析的患者,通过病友的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安。③要认真倾听长期透析患者的心理感受,评估患者身体不舒适的原因、位置、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在透析过程中指导患者活动肢体,尽量满足患者要求,消除其紧张、烦躁的心理;在透析时间安排上,尽可能安排性格开朗、病情控制较好的患者与其同时透析,并指导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及透析知识,学会缓解痛苦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④积极主动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尽力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支持,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多鼓励患者,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5]。(2)健康教育。科室每周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内容主要包括血液透析治疗模式的原理及方法、充分透析的重要性、治疗程序、如何维护内瘘及深静脉留置导管以及对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同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及耐受情况适当进行家务劳动及有氧运动,积极进行心理调节、康复训练等。
1.3 观察指标
(1)患者心理状况;(2)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比较;(3)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
1.4 评价方法
护理结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利用电话、面谈、发放调查问卷、与患者家属联系等方式进行相关问题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相关资料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调查(见表1)
观察组患者各项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或P<0.01),说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调查(±s,分)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调查(±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人数38 38 t P--焦虑14.21±3.13 27.96±2.12 22.54 <0.01抑郁13.45±2.77 25.82±2.46 20.61 <0.01孤独8.02±1.53 11.46±1.88 8.36 <0.01恐惧7.26±1.34 9.73±1.98 6.33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2)
观察组患者各项治疗依从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人]
2.3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n(%),人]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完全满意率为63.16%,较对照组(28.95%)高(P<0.01),基本满意率为28.95%,也较对照组(7.89%)高(P<0.05)。
肾衰竭患者主要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其精神和心理变化非常复杂,表现也多种多样。不同的社会阅历、文化修养和性格特点都会导致患者心理活动千差万别。早在1976年,Kapllm等人报道53%的透析患者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6]。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心理障碍会加重疾病,影响透析效果,容易形成恶性循环[7]。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减少患者负面心理带来的影响,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采取适当有效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让患者明确对血液透析的认识,从不愿意接受到慢慢接受,改变因不良情绪造成的悲观消极态度。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对疾病预后缺乏信心,认为疾病无法治愈;另一方面是因为维持性血液透析一般每周要进行2~3次,且需要长期进行,因此使经济条件不理想的患者产生极重的心理负担。患者会因担心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减少透析次数,从而影响了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情况,根据其心理需求,进行持续性、循序渐进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对终末期肾病的危害性和透析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能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此外,医护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穿刺水平,努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护内瘘,最终达到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之外,还可辅助增加同类病患之间的交流频率,通过这种互助小组,互相倾诉和鼓励,让患者获得心理支持、鼓励和安慰[8],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从而积极配合治疗,这对提高透析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相关行为,如遵医行为、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和自我观察病情等方面都较对照组有了很大改善(P<0.05或P<0.01)。这些结果说明,对透析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成效[9]。总之,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同时也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许月季,王晓妮,戴榕娟.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0):71-72.
[2]黄丽筠.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108-109.
[3]刘卓华,宁志芳,蔡赛兰,等.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121-123.
[4]王永春,殷丽.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415-416.
[5]陈红鹰.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143-144.
[6]罗丽叶.128例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52-153.
[7]隋爱华,龚平,李学义,等.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4):56-58.
[8]孙凌,王宇,王茜茜,等.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吉林医学,2008,29(20):1716-1717.
[9]徐凤香.针对性心理护理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1(5):483-484.
R195
B
1671-1246(2015)10-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