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泽静毛子明(、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铜陵 4406;、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30000)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长三角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
□曲泽静1毛子明2
(1、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2、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杭州310000)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世界各地经济体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及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产品内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模式,对核心或关键技术的拥有决定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类型价值链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价值链治理模式各不相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基于不同类型的价值链和价值链治理模式,本文探索增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全球价值连分工;制造业;产业升级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地经济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参与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中,价值链垂直分工和整合让那些不具备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也能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国际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或者某个价值链条上“片断”;同时,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方式,产品内分工成为主要的国际分工模式;全球价值链中每个价值链条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价值链条的核心环节参与者拥有价值链治理权;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并非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上,而是取决于国家、地区对关键价值链环节的控制上。张艳辉(2010)指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价值链参与者融入的价值链类型及其在价值链中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相关,不同的价值链类型与治理模式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方式。[1]因此,明确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类型与治理模式是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的基础。
(一)驱动力:生产者与购买者驱动并存
Gereffi(1994)在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 Global Value C-hains,P—GVC)和购买者驱动Buyer—dirven G-lobal Value Chains,B-GVC)两种价值链模式,认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者与购买者两个方面。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凭借技术、资本优势,指挥和协调价值链经济活动,形成的跨越全球的生产网络。拥有核心与关键技术是成为价值链主导者的关键要素。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通常是知名大型供应商、销售商,凭借强大的销售营销能力,构建起跨国销售流通网络,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构建的全球流通网络。采购、流通、销售等商业资本的控制是取得价值链主导地位的重要来源。
长三角地区业已形成了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日用消费品制造业、新兴生产服务业等门类齐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日用消费品加工制造业、以上海为龙头的重工业、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优势突出,成为我国竞争优势最强的地区之一。传统的日用品消费品加工制造业通过为跨国公司代工生产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依赖跨国公司的品牌及销售渠道进入全球资本循环,属于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的发展立足于技术、资本的投入,生产、组装、物流等非核心环节在国际分工过程中逐步被剥离出去,突出研发、设计、品牌建设等核心环节,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
(二)治理模式:领导型治理模式为主导
Humphrey等(2003)将价值链治理细分为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关系型(relational)、领导型(captive)和层级型(hierarchy)五种典型的治理模式,价值链行为主体权力的对等程度以市场型最高,层级型最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大部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融资能力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主要依靠公司的生产、营销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代工生产为跨国公司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凭借跨国公司的营销体系开拓市场,与跨国公司形成了附属的、不平等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属于领导型价值链。
领导型价值链让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接触到跨国公司实施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质量管理和控制、快速订单反应速度等严格的知识、管理制度,客观上有利于当地企业通过技术模仿和知识更新,改善自身在产品质量控制,订单交货反应速度,存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服务水平,实现“干中学”。长三角以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印证了领导型价值链某种程度上会带动经济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随着国际间价格、成本竞争的日趋激烈,长三角地区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在“微笑曲线”中的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低,因此,实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提升长三角地区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长远之计(见图1)。
图1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领导型”价值链中的位置
(一)跨国公司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低端嵌入“领导型”全球价值链,容易陷入跨国公司技术锁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是“技术后发”企业升级的最大阻力。Schmitz等(2000)通过对鞋业GVC的研究发现,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制造商在发展自身设计和营销能力时遇到了壁垒。当制造商专注于生产和工艺流程的改进时,具有影响力的购买者会大力支持他们进行创新;而当涉及到设计、研发和销售等核心领域时,便会受到跨国公司千方百计的阻拦。
我国浙江临海是著名的模具生产聚集地,企业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利用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产品销售额不断增加,但当企业尝试进行高端的设计和市场研发活动时,却受到日本公司的强烈封锁。摆脱跨国公司技术、商业资本控制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前提。
(二)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3年公布的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长三角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研发经费投入、创新环境、专利及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韩国2008年研发投入强度为3.47%,长三角地区2010年底才达到2%。研发经费总量投入数量、强度不足,直接制约了制造业用于研发经费投入的数量与比例,影响行业总体竞争实力的提高。
(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逐步实现由“加工工厂”向“制造基地”的转变,但约有95%的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关键与核心技术缺失直接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长足发展,绝大部分企业徘徊在生产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高附加值环节所占比重不高,限制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跨越目标的实现。
Kaplinsky(2000)提出升级就是制造更好的产品、更有效地制造产品或者从事需要更多技能的活动。[2]Humphrey等(2000)提出了4种不同的升级模式,将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归纳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个递进阶段,分别概括了技术创新引起价值链条某个环节加工工艺改进,生产效率提高,新品种研发品种增多,价值链条上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和价值链条由低级向高级转换的升级过程。价值链升级反映了企业等微观主体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笔者以Humphrey等学者的升级模式为基础,结合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门类不同的资本结构、发展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升级路径(见图2)。
图2 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升级路径
(一)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传统加工制造业的升级路径即在升级过程中循序渐进,采取由低到高的产业升级路径,在图2中表现为沿着A1—A2—A3—A4顺次的升级路径。长三角地区服装、纺织、家用电器等传统加工制造业,缺乏关键技术及自有品牌,一般采取OEM或者OEA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融入全球营销网络。因此,在升级过程中可采取以下路径:首先,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过程中学习先进技能与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进产品功能,开发新产品,实现工艺流程、过程升级;其次,注重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与强度,提高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建立自身技术、品牌优势;利用跨国公司全球性的销售、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开拓市场,由单纯的生产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过渡,实现价值链环节的提升;最后,企业积累了足够的技术、资本要素,便向高收益、新兴的横向、价值增值量高的价值链转移,由价值链1转向价值链2,实现由替代性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向替代性较低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采取传统的升级路径有利于传统的服装、纺织等加工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原因主要有:一是低端嵌入有利于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传统的服装、纺织等加工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进出门槛低,通过简单的加工组装或者低技术含量的“三来一补”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长三角地区传统加工制造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学习机会。二是循序渐进的升级模式符合资本、技术积累的客观规律。技术、资本要素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跨国公司会进行百般阻挠,企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开拓市场销售渠道,才能实现价值链环节的攀升,这需要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及时间的积累。显然,传统的升级路径升级速度慢,容易陷入发达国家“比较优势陷阱”,沦为跨国公司永久的“加工工厂”。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升级路径
跨越式升级路径是指越过传统产业升级的某一低级阶段,直接进入高级阶段的升级路径。在图2中表现为由A1跨越到A3,或者A2跨越到A4的升级过程。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与技术突破、自主品牌建设中逐步诞生的,是内生与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行业特殊性,跨国公司会加大对核心与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致使企业即使参与到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也很难掌握某一关键与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突破的重要来源。对关键价值链环节的突破成为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升级策略,以OEM生产方式为基础,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后形成自身的制造优势,实现工艺流程升级;然后,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在核心技术环节实现突破,实现功能升级、链条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产业发展特征。跨越式升级路径符合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发展特征,具有灵活、快速提升价值链等级的优点,围绕核心技术展开的自主创新活动,在核心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是迅速提升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制造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的加速器。当然,这种升级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创新风险,需要投入大量的大力、物力资本,面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与市场控制,阻力较大,在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过程中容易“夭折”。
(三)依托生产者服务业的间断式升级路径
间断式升级路径是指企业只参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某些环节,而非依循完整的、传统的产业升级路径的升级模式。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又服务于制造业的生产者服务业,实现了产品生产“隐性升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是制造业新的价值增长点。古尔利里等(2003)对OECD国家生产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专业化的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证实了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3]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是实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来源。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无形性、非物质性的特点,扩大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水平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升级路径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全方位拓展长三角区域生产制造业前、中、后延向的价值增值环节。以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中心,在投入生产前的设计、研发阶段,拓展与产品设计、开发相关的多项服务。二是在生产过程中,推广技术咨询、设备租赁等服务。三是在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提供物流、远程网络、建立质量反馈系统终端等服务等,建立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全面监管、改善服务水平。围绕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内容,采取间断式升级模式,以实现功能升级、链条升级为目标,展开各种创新活动,挖掘新的价值增值点,把握战略性环节,创建自己的品牌,向更高层次产业链条升级。
间断式升级模式的优点是首先有利于企业能够重新整合资源,在某个或者几个环节上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专业化和模块化发展,必将增加高端附加值,提高制造业的利润份额。是提高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附加值及在“U型曲线”中位置的重要来源。其次,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于高端领域的研发,释放非核心环节,依赖于专业化生产服务取得创新价值,避免每个企业“大而全”,竞争力不强,企业在规模、产品、销售等方面趋于同质的现象。但这种升级模式对技术、资本的要求很高,其间伴随着生产组织、产业组织的变革,是技术化、资本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整合,升级过程比较复杂。
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依靠自身力量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探索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实现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由“低端嵌入”向“高端跨越”,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目标。升级路径基于制造业不同的行业特征,可以采取动态、多元化的升级路径。将传统升级路径、跨越式升级路径、间断式升级路径相结合,找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某一具体行业与价值链治理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行业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完成价值链改造升级。
[1]张艳辉.全球价值链下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10,(3).
[2]陈柳钦.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刘志彪,郑江淮.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引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周权雄
F062.9
A
1003—8744(2015)01—0099—05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Q2014D29)、2014年铜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成果。
2014—12—28
曲泽静(1982—),女,管理学博士,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毛子明(1982—),男,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移民规划设计、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