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一
2015年1月17日,延边大学金柄珉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系李存光教授共同策划和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金柄珉、李存光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出版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出版学术座谈会由延边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与延边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资料丛书》(下文中简称为“丛书”)全书共10册,580万字。“丛书”分为“创作编”、“翻译编”和“评论及资料编”三编。其中,“创作编”五册,含“小说卷”三册,“散文·通讯·纪实卷”一册,“诗歌·剧本卷”一册;“翻译编”两册,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卷”一册,“民间故事·童话·神话传说卷”一册;“评论及资料编”三册,含“评论卷”两册,“评论卷”、“资料卷”合一册。“资料卷”包括全部作品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17-1949),全部译作的分类题录和系年索引(1927-1949),相关评介研究的中、韩分国题录和综合系年索引(1927-2014)。
参加本次出版学术座谈会的专家、教授有:驻华韩国文化院金辰坤院长、韩国产业研究院北京分院李玟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郭沫若纪念馆李晓虹副馆长、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吴福辉副馆长、《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编辑部高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动态》编辑部苏玲主编、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院长文日焕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徐永彬教授、山东大学韩国学院院长牛林杰教授等,以及延边大学朝鲜一韩国学学院、人文学院的一些教授,共计40多位。
另外,韩国《东亚日报》以及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人民网”、《吉林新闻》、《黑龙江新闻》、《辽宁新闻》等媒体采访了此次会议。
学术座谈会首先由“丛书”主编金柄珉教授和李存光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和做编辑说明报告。
金柄珉教授在欢迎辞中表示:“在近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众多中国作家密切关注殖民地韩国和韩国人的命运,并以极大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将韩国和韩国人作为文学创作的跨文化资源,奋笔疾书,进而呐喊反侵略、反暴行的时代之音。中国近现代作家的韩国叙事是中外文学史上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韩两国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值得中韩两国学者共同研究的具有互文性的学术研究对象。”
李存光教授在“编辑说明”中表示,此“资料丛书”力求客观、完整地呈现中国有关韩国人和韩国各类创作、译作的原生态情况,即当时固有的真实历史状貌,无论作(译)者持何种立场、观点、审美情趣,也无论作品思想内蕴深刻丰富或浅显单薄,艺术表现精湛圆熟亦或稚嫩粗糙,都没有加以隐讳、遮蔽、修饰、改动。
驻华韩国文学院金辰坤院长在答谢词中表示:“丛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在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术座谈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对“丛书”的内容、意义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在发言中对“丛书”的文献学意义和史料学意义以及“丛书”在资料搜集、查证、校勘等方面的严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丛书”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中韩两国在近代以来整个世界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经验,这表现在文学和文化的文本中。中韩文学关系是中国与弱势民族文学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或强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并将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视同为中西关系。但事实上,中国与周边那些弱势文化之间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其关系更为重要。“丛书”体现出推进世界文学多样性的可能。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等不同学科对“丛书”中的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鲁迅先生在翻译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时在后记所写的一段话,“现在论及日本并吞朝鲜的事,每每有‘朝鲜本我藩属这一类话,只要听这口气,也足够教人害怕了”。鲁迅先生认为,“大中华主义”导致中国人不关心“他人的自己”。“丛书”可谓意义重大,可以推动东亚文明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在发言中谈道:最近我们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是“世界主义”。这是全球化浪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扩展以后大家的一种所谓的“共识”。“世界主义”认为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彼此融通已经成为事实。但是“世界主义”确实有很多陷阱和误区。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对周边一衣带水国家的状况以及他们的人心、民心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对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了解多少?习总书记前段时间表示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各个高校纷纷申报国别研究课题。但是这些研究最后很有可能还会侧重于政治、经济和一般意义上的外交关系。想要真正研究他们在想什么,还是要靠文学,而这恰恰是我们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这种忽视久而久之会造成我们的麻木,导致我们对周边国家了解的泛化、粗略化。“丛书”的出版能够带动我们对周边整个文学关系的重新审视和阅读,也有利于我们下一步跟踪周边国家当下文学的近况。我们能够从“丛书”受到鼓舞,大家齐心协力开展建设性的工作,为我们民族心智的成熟、平和、博大尽我们人文学者的绵薄之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丛书”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还原历史”。具体而言:第一,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丛书”收录的文献都是原初的版本,可藉此还原那个时代真实的文本。第二,还原了那个时代完整的中韩文学关系。我们过去凭借的是阅读的印象和零星的研究。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资料,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三,还原了一个现场。这让我们了解中韩关系的真正意义所在,能够走出印象式的、零星的批评。
吴福辉先生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这个题目有着很深的文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现代政治、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经济与韩国等等,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与韩国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文日焕教授指出:“丛书”对我们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周边有14个国家,有30多个跨境民族。由于跨境民族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中国已经将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列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丛书”不仅对中韩文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跨境民族文学也具有重要意义。就这一点而言,“丛书”为开拓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资料。
山东大学牛林杰教授认为:“丛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将有力地推动中韩跨界叙事的比较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互文性研究、中韩现代文学的翻译史比较研究。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以“丛书”的编撰和出版为契机,有必要继续延伸和扩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再接再厉推出《“韩国现代文学与中国”资料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