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特征及引导策略探究

2015-10-14 15:24王海霞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高校

王海霞

摘 要: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在校园网络普遍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以及各种网络空间的兴起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事物,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及引导有助于正确把握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文章从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聚焦阶段、放大阶段、消退阶段分别探讨其引导策略。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论;高校;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8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校园网络舆论是网络时代的衍生产物,是社会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整个社会舆论引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网络舆论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公开表达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1]。高校网络舆论是整个网络舆论中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的看法,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观。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日益普及,尤其是高校BBS、博客、微博以及QQ群、微信群的大量出现,学生在校园网络上表达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等状况较为普及,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新兴力量。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

近些年,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广泛和完善,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校园网络舆论呈现了以下六方面特征。

(一)开放性强

在网络的世界里,允许学生身份的隐匿性,学生拥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影响的广泛性

当一些话题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时,将会对线下的学生起到传播和引导作用,这些舆论热点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还会成为他们课下闲暇谈论的共同话题,在校园中产生持续的影响。

(三)扩散性强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现在,网络舆论通常会随着人们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散,同时,网络舆论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参与评论,有时候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把事件影响扩大,引来更多、更快的关注与评论。

(四)内容多样化与复杂化

大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其观点呈现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另外,网络信息的普及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学生涉猎内容广泛,各类网站内容多样,使学生关注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五)不真实性

网络世界是虚幻的,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出于自我防范而不愿在网络中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这也容易误导大家,忽视其虚假不真实的一面。

(六)发展具有难控性

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是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面广,主题分散,在一些突发或是重大事件发生时,可能很快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发舆论的形成,若不及时加以有效引导,难以控制,对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二、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

网络的主体是青年,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思想较为先进的分子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相仿,他们彼此之间更容易形成相似的价值观,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智能手机走进了年轻人的世界,大学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观点的探讨、交流和传递,使原始观点不断积累新内涵,发展具有难控性。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这时,极易使不良思想趁机而入,干扰学生的判断力,使他们的价值观扭曲,甚至会危害公共安全。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对事物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判断力,对网络舆论观点的认识不够客观和全面,往往按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冲动选择支持与否,并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我们的观点,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进行恰当的舆论引导。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我们无法强制学生必须接受我们的思想。舆论引导要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试着让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要实现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理念和观点,做到润物无声。我们从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聚焦阶段、放大阶段、消退阶段分别进行引导策略的探讨[2]。

(一)萌芽阶段引导策略

一个网络议题在校园网络中刚刚出现,其身后所隐藏的易被大家关注并讨论的话题暂时没有凸显出来,这时很难被察觉出来,但是这一阶段比较容易进行引导与控制,可以通过观察和预测的方法,做好充足的预警措施。做好网络监控,充分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网络管理者或者论坛版主要实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控,及时将敏感话题转向积极方向,并且对带有某些过激话题的帖子妥善处理。

网络信息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涉及的方面也较多,但是其中信息不良及虚假信息也较为泛滥,情绪型宣泄随处可见,有时还会出现恶意造谣,歪曲事实的现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进行准确的判断,占领先机、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事件发生的萌芽阶段就紧紧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要建设好校园网,让校园网真正成为大学生接受主流声音,获取健康网络信息的主渠道。

(二)聚焦阶段引导策略

在校园网络舆论的传播中,事件的当事人或网络的活跃者往往最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具有较强的威信力,较容易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的想法或观点。这时,我们要立足于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比如校园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平台等的影响力,营造正面的校园舆论环境。要充分发挥网络领袖的作用,建立一支全方位的网格评论队伍,从校领导到各相关职能部门,从专家教授到青年教师,从辅导员到优秀的学生干部,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进行解答。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对国内外一些重大事件、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这种评论理论层次较高,有很强的指导性,对于学生的信服力强;教师和学生政治辅导员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日常行为管理等问题的评论,这种评论应该是教育性和引导性的,一般情况下一线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学生乐于向他们倾诉思想上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辅导员的意见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后勤部门也要及时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不仅可以较客观地了解工作的效果和不足,还可以及时化解学生中产生的不满情绪。我们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正确理智地看待和分析问题,通过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评论,这种评论最具现实性、操作性和可读性,文风也更贴近学生,更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放大阶段引导策略

当一个话题已经在网络平台上形成并呈现放大趋势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组织起来,通过例会和各层面学生干部积极交流,最贴近及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舆论领袖”——舆论领袖能够影响受众“怎么想”,从而使受众的态度行为等发生变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引导网上舆论[3]。此外,作为学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或是校领导需要在适当时候对于网络舆论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以及工作的力度会对于事态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比如反映到食堂的菜价、卫生、服务态度等问题,需要后勤部门进行调查和整改,反映到相关教师的授课问题,需要教务处进行情况了解,反映到教师师德师风等问题需要组织部对反映问题进行核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以及工作的力度会对于事态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对于舆论的放大阶段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引导,否则可能会发生群体性事件,危害校园安全。

(四)消退阶段引导策略

根据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当舆论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进入消退阶段,但是进入消退阶段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停止对其的控制。在此阶段,我们应利用每次的引导经验建立事件衰退期的反思机制,并通过实例对机制进行佐证。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探讨事件产生的原因,怎样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交流工作做法等,促进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校园网络舆论这一伴随着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新事物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有着较突出的作用。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引导,将网上虚拟和网下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志军.论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思想教育研究,2011,(5).

[2]李伟东.论新媒体背景下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J].广东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6).

[3]任海.高校校园网络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燕山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高校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