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伦理价值与德育机制反思

2015-10-14 12:22张瑞冬
科技视界 2015年2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德育

张瑞冬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一项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公共政策,合乎伦理性是高校资助政策的根本属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伦理失范现象凸显,资助工作中存在着对伦理价值的轻视、甚至刻意回避等现象。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伦理问题进行反思,重塑高校资助工作的伦理品性,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是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伦理价值;德育

1 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伦理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现行的资助政策加大了无偿资助的力度,更好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这种政策的弊端是致使一些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自身的贫困,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奖学金、参加勤工助学来解决困难,而是等待各种助学金、困难补助金或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导致学生的索取欲望日益膨胀、责任感义务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在学生资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地弥补了我国国家资助不足的现状,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个人等社会捐助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功利性,其资助学生的直接目的是获取企业声望和影响力的扩大。高校工作人员在接受企业捐赠的同时,也简单地应允企业附带的商业条件,让受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抛头露面,大谈获助感言,表决心,表感谢。对受助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充满着压力、不适和伤害,其本身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也引发我们关于社会救助道义伦理的深思。

再次,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和资助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为了缓解家庭经济负担,部分大学生在填写家庭收入情况调查表时,尽量都写收入很低,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学生生源地工作人员在开具“贫困证明”时,由于不需要当地财政支出,也会为学生们开绿灯,以致贫困证明的水分很大。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为拿到助学金和困难补助金跟老师拉关系、找人情,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最后,很多高校都把奖学金混同于助学金,在奖学金的评比中,同等条件下向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这对于家庭经济水平一般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另外,各种助学金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大额”资助以及对部分成绩优异且经济困难学生的高额奖励,造成了一部分贫困学生重复受资助,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容易引发学习成绩好、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品学兼优者心理失衡,甚至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实中的很多班级都会因为奖、助学金的评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互相纷争、矛盾重重,师生关系不融洽,不利于宿舍、班级乃至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2 重塑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伦理价值的途径

2.1 建立健全资助制度,构建严格的制度伦理

制度伦理的基本含义是制度的合道德性。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受人的伦理精神观照的结果,其本身都关涉了“应该如何”的基本价值判断,从而使人能够自觉地按照制度的规范和指引选择和做出自己的行为。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在家庭困难生的认定、助学金审核和发放、奖学金评定等各个方面都涉及大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也都必然要经过制度伦理的考量,教育资助制度理应在发挥物质帮扶功能的同时,兼顾并呵护受助者的人格尊严,认真呵护受助者的美好心灵和个体生命的崇高价值,使受助者能够在物质接纳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精神的充盈,丰富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2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充分的自由伦理

自由是指没有外部力量的强制而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活动,自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根本的要求和根本的体现。资助工作是一种崇善的事业,高校资助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受助者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因此,在整个资助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处处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对人善良情感和自由选择权的保护。学生资助工作极大地关涉个人隐私、尊严、人格的尊重和保护等问题,在资助过程中,受助者们的幸福感需要资助者们在资助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上都能够用心把握,给予受助者们更多的心灵呵护。对受助者来说,物质解困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情感体谅、人格尊重等精神层面的考量也是绝对必不可少的,从更深层次来说,相比单纯的金钱和物质的帮助,更多的人性化关爱和体贴对于受助者来说是更为关键和有价值的。在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体现对受助学生人性的关怀和尊重,让受助者自由地接受资助,这也是资助工作的内涵价值所在。

2.3 加强感恩教育,构建积极的美德伦理

高校资助工作既要解决大学生的物质、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要解决其精神、心理上的困难,只有同时解决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要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全过程,使困难学生明白,他们能顺利走进大学,是社会所有关爱他们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不仅要感谢父母和亲人,更要感谢国家和社会,懂得知恩回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认知层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反哺社会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是一个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帮助他们形成的健全人格,在实践中将感恩认知化为回报社会的自觉行动。

3 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巩固和激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和自信的同时,又要顾及他们心理脆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能够坦然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克服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品质。受资助学生不仅需要物质资助,精神资助也同样需要。要教育学生积极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努力完善自我,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尽自己之所能回报社会。要建立志愿服务及其保障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相应保障,让学生充分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收获,使助人成为自我的内在需要。在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其他同学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困难学生,尊重和理解经济困难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平等、关爱、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高校奖助学金采取人性化的资助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资助,也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些学生一旦事业有成,就会从受资助的人转变为资助社会的人,这样高校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不断提高奖助学金资助工作的人性化刻不容缓,只有做到资助工作的科学化,才可以充分发挥出国家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通过资助政策,让所有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权利的平等,体现出教育的公平,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可以培养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意识,智商、情商都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之,我们在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不仅要关心资助工作是否公平与合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而要更加关注对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进一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鼓舞、带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形成健康向上、贫困思进、自强不息的坚毅品质,努力营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未名.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卢玄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4]李照.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J].南华大学学报,2008(12).

[5]姜玉梅.高校奖助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

[6]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葛亮.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因素[J].经济问题,2004(6).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