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辉,王世胜,陆华强
(1.新县畜牧局,河南 新县 465500;2.郑州福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3.鹤壁市畜牧局)
一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殷正辉1,王世胜2,陆华强3
(1.新县畜牧局,河南 新县465500;2.郑州福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3.鹤壁市畜牧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局灶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57年由英国的Pattison首次报道,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中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该病,并且发生和流行也日趋严重。猪场一旦发生则很难根除,并且易与其他疾病混合发生,给规模化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在国际上也被公认为是危害现代化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14年3月中旬,河南省某养猪场育肥猪发生呼吸道疾病,死亡猪只口鼻流出白色或者血色泡沫,发病率60%,死亡率15%,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14年3月17日,畜场主带一头30~35kg育肥猪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求助,检测中心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等确诊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并进行了药敏试验,给出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使猪场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1.1试验地点、时间
试验地点: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时间:2014年2-5月。
1.2实验动物
6只健康小白鼠,由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疫病检测中心提供。
1.3主要器材
电热恒温培养箱;手提式电热压力蒸汽消毒器;SW—CJ—2G型双人单面净化工作台;OLYMPUS光学显微镜;常用的试管、平皿、载玻片。
1.4主要试剂与药品
1.4.1主要试剂葡萄糖、硝酸钾、蛋白胨、磷酸氢二钾、硫代硫酸钠、醋酸铅、氯化钠等,均为分析纯,为河南农业大学传染病实验室提供。
1.4.2主要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绵羊血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生化试管等。
1.4.3主要药敏纸片标准药敏纸片均在有效期内,均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生产。抗生素药物种类14种:阿米卡星、林可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唑啉、大观霉素、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保存条件-20℃。
1.5操作过程和方法
1.5.1观察方法按常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判断。
1.5.2实验室诊断
镜检: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直接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细菌分离与纯化: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37℃培养24h。观察菌落形态,挑选单个疑似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确定为待检目的菌后,接种于肉汤中培养,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后,检测无杂菌生长者,置4℃冰箱备用。
细菌培养特性观察:将上述菌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绵羊血琼脂培养基等,37℃培养24~48h,观察其生长情况,革兰氏染色,镜检。
细菌的生化特性鉴定:取经24h肉汤培养的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木糖、半乳糖、乳糖等生化试管中进行糖发酵试验,同时进行V-P试验,MR试验,尿素酶试验,H2S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将适量培养24h的分离菌株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加适量无菌生理盐水,用L型玻璃棒涂布均匀。加盖静置5min,用镊子将药敏片平放在平板上,并轻压使其紧贴平板表面。每个平板7张药敏片,贴好药敏片的平板于37℃培养24h观察结果。
对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分离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37℃培养24h。同时取18~20g的健康小白鼠6只,其中3只作为实验组,均腹腔注射上述培养物0.5ml,另外3只作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普通肉汤。观察小白鼠死亡和发病情况,对死亡的小白鼠进行剖检。
1.6治疗
根据病猪的常规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筛选的药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1病猪常规检查
2.1.1流行情况及临床症状2014年3月上旬,河南省某猪场个别育肥猪突然出现严重咳嗽和喘气,呼吸高度困难,犬坐,张口,喘鸣,体温40.5~41℃,皮肤发红,耳朵发紫,少数病例来不及治疗,突然倒地死亡,死亡猪只口、鼻流出白色或者血色泡沫。大多数病猪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后明显好转。耐过猪群增重明显减慢,发育不整齐。
2.1.2剖检病变全身淋巴结周边出血,出血性、坏死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肺表面有一层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与胸腔粘连,胸腔、腹腔有淡黄色积液,脾脏肿大、坏死、背部丘疹。
2.2实验室诊断
2.2.1镜检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待检物有大量革兰氏阴性菌,小杆状或球杆菌,有的呈丝状,多形态。
2.2.2细菌培养与纯化将病死猪的病料培养物经培养分离纯化出一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疑似菌株。
2.2.3细菌培养性状观察绵羊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18~24h,可见光滑、湿润、圆形的针尖大小的菌落,并出现不太明显的溶血环;巧克力琼脂培养基37℃培养18~24 h,菌落稍大些;普通肉汤中生长良好,培养24h肉汤浑浊。
2.2.4生化试验反应结果分离菌株的生化反应鉴定结果如表1所示,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表1 生化试验结果
2.2.5药敏试验将分离鉴定的纯菌株采用常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中度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药敏试验结果
2.2.6对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接种48h后实验组3只小白鼠全部发病,其中1只耳尖、尾稍出现紫红色小斑点,肺肿大,表面有轻微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腔有黄色积液,脾肿大。对发病鼠进行剖检,在肺脏分离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2.3治疗情况
根据临床、实验室诊断及药敏试验的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补充多维,坚持每天消毒一次,注意猪舍的通风和卫生环境的改善。用药3d后电话回访,猪的死亡数量减少,猪群有明显好转,精神开始恢复,采食量逐渐上升。15d后电话回访,疫情得到全部控制,猪群健康状况已明显好转。
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以及动物实验结果,依据该猪场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将该猪场的疾病确诊为传染性胸膜肺炎,制定有效措施,并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该病的防治措施如下: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保持猪群足够的营养水平;二是早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唑啉)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一般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需要大剂量重复给药,注意猪群易产生耐药性,可采取交叉用药;三是做好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3~4周接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种公猪每年进行定期接种;四是做好猪舍消毒,最好做到全进全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杀灭,在60℃下15~20min内即可被杀死;五是减少应激,特别是注意温差的变化,猪怕热不怕冷,最怕忽冷忽热;六是做好保健,在转猪前后和天气变化时,饲料中加保健药一周;七是做好检疫,引进猪种之前应用血清学试验进行检疫。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对猪有高度特异性的呼吸道寄生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目前已报道的有15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荚膜多糖和菌体脂多糖。该菌通过呼吸道进入肺脏,在肺内被肺泡巨噬细胞迅速吞噬产生毒素,对肺巨噬细胞和血液中单核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导致肺部病理变化,并且导致支气管充满黏稠的分泌物,随着病理变化时间的延长,出现坏死并有纤维化现象。各年龄猪只均可感染,通常以2~5月龄(3月龄尤为敏感),体质量为30~60kg的猪多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春季(4-5月)和秋末(9-11月)多发。现在该病在许多猪场广泛流行,且猪群规模越大,发病风险亦越大,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猪只之间的接触传播,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无临诊症状有病理变化猪,或无临诊症状无病理变化隐性带菌猪较常见。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饲养密度大,维生素E缺乏,过堂风等均能促使该病发生,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S858.281+2
B
1004-5090201503-0043-03
201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