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80-02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它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且是我国较早提出反思作用的理论之一。在新课程下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把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记录下来,成功的再接再厉,不足的在思考和分析后提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写下“再教设计”。这样做既是对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又能使再教精益求精,长此以往坚持下来,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通过教学反思的含义,教学反思的时间、内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反思等不同方面来探讨教育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作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1.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自身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件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一方面将自己现有的理论知识通过内化运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将课堂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形成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教育理论,使教师对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不断反思和探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不断生成,进而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道德意识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投入程度。教师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出一种执着性和责任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
(一)教学过程反思的时机
1.课前备课中的反思。课前备课中的反思主要是:
(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
(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
2.课中反思。具体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
3.课后反思。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二)教学反思中的笔记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失败的原因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陈旧的教学方式、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繁杂的解题过程、难易欠妥的例习题配置、知识缺陷的作业等,甚至由于某种原因使学生积极性的挫败、兴趣的丧失、逆反心理的产生等记录下来,并对这些原因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所应吸取的教训。长此下去,既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为教者积累了第一手的教学信息资料,开拓了视野,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也得到了有力的提高。
3.记学生的创造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好的见解,以及值得引起思考的新思路、新方法,并虚心接受。这样不仅使一种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鼓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4.记再教设计
即使是一位最高明的教师,写出了一份最好最完美的教案,在被付诸于教学实践后,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一节课下来,我们要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既有了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的正确评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又为下一节平行班的教学甚至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了一份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的重复出现。
5.记教学方式、方法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责任编辑 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