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5-10-14 12:40段思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数感小棒情境

段思者

摘要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而且在六个核心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可数感的形成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数感 培养数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43-02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不是人天生就有的,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结果。它是建立明确的数学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数感的主要内容和培养途径,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问题谈谈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粗浅做法。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的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颗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0”“在温度表上见过0”“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又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自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三、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粒?一小盒葡萄干大约有多少颗?100页纸大约有多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质疑反思,发展数感

作为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责任编辑 刘馨)

猜你喜欢
数感小棒情境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共需多少根小棒?